模式創新——
從平面擴張到立體增值,土地“長”出多重價值
華燈初上,上海市靜安區蘇河灣,市民余女士帶著孩子漫步在城市綠地公園,頭頂是蜿蜒的空中連廊,腳下是燈火通明的地下商業空間。
這座名為“蘇河灣萬象天地”的綜合體,以“垂直峽谷”為設計理念,將地下兩層商業空間、地面綠地與空中連廊銜接,串起百年歷史建筑慎余里與現代甲級寫字樓群的“時空對話”。
“在這里,逛街像逛公園,能在歷史建筑里喝咖啡,還能欣賞蘇州河夜景。”余女士說。
這一場景的背后,是靜安區推行的存量地區“地上地下整體開發”模式的新實踐。
政企合作,通過經營性地塊與綠地“統籌開發、分類供應”機制,實現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項目整合商業空間、文保建筑與市政設施,近半數集中于地下,不僅保留了慎余里、天后宮等歷史建筑群,還將綠地公園開放共享,打造了一個“無圍墻社區”。
靜安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徐健介紹:“市中心的土地承載多重功能,既要商業活力、服務市民,也要留住城市記憶,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功能多樣復合,實現多方共贏。”
上海以“立體共生”破解超大城市更新難題,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的“產業鏈供地”以700畝土地激活千億產值。
在新吳區華虹半導體產業園,12英寸晶圓生產線正高速運轉。保障這個總投資超百億美元的項目順利落地,是一項艱巨任務。2018年,面對華虹擴產需求,新吳區政府從工業區“摳”出700畝土地,采用“帶地上建筑物掛牌”政策,實現存量資產的活化利用。
圍繞華虹,政府通過“產業鏈供地”吸引多家上下游企業進駐多層廠房,共享環保、物流設施,用地成本降低20%。新吳區運用“最高法定年期出讓、先租后讓、地價修正”等政策,推行“畝產論英雄”評價,全區集成電路產值突破1700億元。
“從平面擴張到立體增值,土地節約集約要向立體要空間、向產業鏈要效益、向全周期要活力。”自然資源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司副司長孔維東說,示范創建推動更多節約集約理念走向實踐,是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鍵抓手。
技術賦能——
從生態困局到智能再造,資源“疊”出倍增效益
江西省彭澤縣磯山生態化工園內,AGV無人叉車正沿著5G基站投射的藍色光帶精準穿行。空中,搭載熱成像儀的巡檢無人機掠過合成塔,將實時爐溫傳回智能中心——這是江西心連心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的綠色生產圖景。
該企業通過“縱向折疊+智能再造”模式,實現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的顯著提升,為破解“化工圍江”困局提供了可行方案。
在占地壓縮至1266畝的新廠區,工程師陳敏登上28米高的設備平臺,眼前是層層疊疊的鋼構裝置:“這套直徑18米的煤氣化裝置,我們把變換、硫回收等5個單元垂直整合,占地比傳統布局減少61%。”俯瞰廠區,22組生產裝置如同積木般壘成9個立體模塊。
陳敏介紹,利用“高跨水池+垂直涼水塔”技術,22座涼水塔累計節約用地40畝;鍋爐車間化身“立體積木”——地下6米建污水處理池,地面1—8層為設備層,頂部布置脫硫脫硝裝置,實現“零新增用地擴建”。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則利用“光電機器眼”實現磷礦資源高效利用。
夷陵區樟村坪鎮是亞洲第二大磷礦腹地,擁有豐富的磷礦資源,其中,中低品位磷礦占比80%左右,選礦提純至關重要。
走進寶石山礦業有限公司的智能光電選礦車間,一批批經過破碎篩分處理后的10毫米至40毫米粒徑的原礦,通過輸送機被送入光選機。在這里,X射線穿透礦石進行識別,將磷礦與廢石有效分離。
另一邊的中控室里,電腦屏幕實時顯示數據信息。“當前,每小時處理量為95噸,精礦產率達到42%。”公司光電選礦廠廠長王文元介紹,“這套‘光電眼’比老師傅更敏銳,分選后將尾礦輸送到井下填充采空區,礦石利用率可提高70%以上。”
從礦山到海洋,新科技在各領域幫助資源利用提質增效。
在江蘇省東臺市海面上,連片的光伏板向遠方延展,光伏板“叢林”中,一臺臺風機矗立著,巨大的葉片緩緩轉動,這里是東臺市沿海經濟區方東墾區210兆瓦漁光互補集中式發電項目的現場。
上可發電,下可養殖,該“風光漁”項目用海面積達4000余畝,通過創新的立體分層確權發證模式,推動海域節約集約利用率不斷提高。項目負責人孫震介紹:“依托光伏板遮光降溫、抑制藻類繁殖等優勢,漁業養殖產量顯著提高。”
“資源利用領域的技術創新日益突出。”中國農業大學土地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朱道林說,綜合節地技術,強化復合利用,能夠推動節約用地、減量用地;礦產技術突破,實現資源綠色開采和高效綜合利用;“風光電立體用海”“深水網箱立體養殖”等技術發展,實現藍色國土利用從平面化向立體化轉變。
機制創新——
從“沉睡資源”到“繡花功夫”,老空間找回發展活力
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橘園智能產業園內機械轟鳴聲與鍵盤敲擊聲交織。銳捷數字化智能工廠的立體車間內,5層樓高的生產線正全速運轉。
兩年前,這片28畝的狹長地塊還因無法滿足傳統廠房建設標準而面臨閑置,如今通過“工業上樓”模式,產能較改造前提升近20倍。園區負責人輕點園區屏幕,空中連廊的實時數據躍然眼前:“這就是‘彈性容積率’賦予的空間魔法。”
面對土地資源緊缺與產業升級的雙重壓力,倉山區以制度創新破題。針對老工業區,當地創立“稅收貢獻—容積率浮動”制度,容積率整體提升約一倍,相當于再造一個園區。在橘園洲片區,這種“向上生長”的策略帶來驚人變化——逾45萬平方米高標準廠房如雨后春筍般崛起,單畝年產值從不足68萬元飆升至1.8億元以上。
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廣德市,滬皖康養基地會客廳正迎來首批長三角旅居客,很是熱鬧。
誰能想到這里曾是廢棄20年的老窯廠?
項目負責人回憶起尋回活力的過程:磚窯倒閉后,試圖轉型開辦酒店,卻以爛尾失敗告終,最終通過“資產戶口簿”制度精準診斷,依靠“政府收儲+專家會診+市場嫁接”組合拳,成功開起了康養基地、度假樂園等,盤活了這片沉睡的土地。
廣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戴龍強展示的電子沙盤上,37處“沉睡資源”正被重新點亮:圣境泊崖帳篷酒店在山體修復中新生,曾經的校舍化身文化書屋……這種“繡花式”管理,使閑置土地周轉周期明顯縮短。
山東省微山縣夏鎮街道千畝連片魚塘折射著管理智慧的迭代。
清晨薄霧中,養殖戶老杜打開手機APP,智能投飼系統隨即響應,水流帶著魚群在“三池兩壩”凈化系統中循環。“10年前這里還是采煤塌陷區,現在每畝水面年產值近5000元。”微山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保科科長任剛介紹,通過“政府—礦山—專家”鐵三角機制,昔日“生態傷疤”變為“聚寶盆”——礦井水凈化后養魚,煤矸石制成建材。
“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是需要系統思維破局的綜合改革工程。”自然資源部人力資源開發中心主任易樹柏說,通過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創建,推動各地以標準為基礎、指標為依據、創新為動力、示范為導向,不斷提升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整體水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