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抑郁癥,大多數人有所耳聞,而對于躁郁癥,很多人卻是一知半解或從未聞及。躁郁癥在醫學上被稱為“雙相障礙”,它有抑郁的表現卻不是抑郁癥,無法從抗抑郁劑中獲益,甚至會加重病情,增加治療難度。
3月30日是“世界雙相障礙日”,為了宣傳雙相情感障礙的知識,提高民眾對精神衛生科普的知曉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神經再生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情感障礙與神經再生學組攜廣州市多家三甲醫院的精神科專家,舉辦了2019年世界雙相日科普宣講及義診活動。
雙相障礙:情緒就像“過山車” 抑郁和躁狂隨意切換
據了解,我國雙相障礙的患病率在0.5%~1.5%,相當于每1000人中就有5~10個人患病。甘照宇表示,雙相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患,常起病于青少年,發病高峰年齡為15~19歲,通常在25歲之前發病。
雙相障礙的具體病因尚未明確。據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學校的學霸、企業高管或是業界精英均為雙相障礙的高危人群。因此,雙相障礙也有“CEO綜合征”的俗稱,以往罹患雙相障礙的人,多是社會之精英、國家之棟梁。有雙相障礙家族史、平素性格外向或具有旺盛氣質的個體,出現抑郁發作時,要高度警惕是雙相障礙的可能。
甘照宇指出,雙相障礙常常發作性發病,情緒忽高忽低就像“過山車”,當抑郁發作時,常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思維減慢;當躁狂發作時,表現為情緒高漲、容易激怒,精力充沛,言語增多,過分的自信和盲目的樂觀,做事不計后果等。這兩種癥狀反復循環或交替、交織出現,每次發作會持續一段時間,構成了雙相障礙的臨床相。
60%的雙相障礙被誤診為抑郁癥 誤診會增加自殺風險
雙相障礙患者出現躁狂表現時,常常是處于精神矍鑠、自信滿滿的狀態,往往不會將其與疾病關聯;在抑郁發作時,其臨床表現與抑郁癥類似,常被誤診為抑郁癥;當患者由抑郁狀態轉換為躁狂時,又給人一種抑郁不治療也會好的錯覺,從而錯過規范的治療。
據統計,臨床上因為抑郁發作首次就診的雙相障礙患者中,有60%的患者會被誤診為抑郁癥,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需要經歷至少10年才得以確診。甘照宇強調,“抑郁癥和雙相障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區分這兩種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雙相抑郁和單相抑郁在治療方法和手段上完全不同。”
“其中最明顯的治療區別在于:大部分的雙相障礙患者并不需要服用抗抑郁劑。”甘照宇指出,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FDA曾發出警告:青少年出現抑郁時服用抗抑郁藥會增加自殺風險,抑郁癥首次發作在25歲前需要先排除雙相障礙的可能。很多研究也證明了雙相障礙患者不僅無法從抗抑郁劑治療中獲益,并且可能帶來許多不良后果,包括情緒上的波動、暴躁易怒更加明顯、自殺風險增加、治療難度提高等。
“如果一個抑郁癥狀的患者,先后嘗試了3種或3種以上的抗抑郁劑進行足量、足療程的治療,但效果并不明顯時,要高度懷疑是否為雙相障礙。”
活動現場
雙相障礙如何規范治療預防復發?
甘照宇介紹,雙相障礙的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治療、電休克治療和心理治療,全程治療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急性治療期、鞏固治療期和維持治療期。然而有許多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后癥狀緩解便擅自停藥。
“臨床上約有40%首次就診的患者進入鞏固期治療前就停止治療,但這部分人中有75%的人在1年內因為病情反復而再次就診。”甘照宇表示,雙相障礙是一種非常容易復發的疾病,如果治療不充分,超過60%的患者在停藥后1年內復發,5年內復發率高達90%。
雙相障礙患者為了避免病情反復,應積極配合醫生做到規范、系統治療,堅持按時、按量服藥。急性期治療越充分,病情緩解越徹底;維持治療時間越長,復發的風險越小。與此同時,社會支持系統同樣重要:和睦的家庭是患者經濟上的依靠和精神上的歸宿;融洽的人際關系能起到“情緒穩定劑”的作用;長期固定、值得信賴的醫生可以為患者提供全程專業的治療支持。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