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生、老、病、死,轉眼即逝。而人到中年,一般是45-59歲之間,這期間,身體各器官功能逐漸下降,很多疾病會不請自來。人的一生,無非是吃、喝、拉、撒、睡,做好每件事,身體才能更健康。俗話說,“病從口入”,想健康,“吃”的方面,不能馬虎。人到中年,懂得吃很重要,這樣做養生又健康
1、飲食結構要豐富現代人們的飲食結構出了很大的問題,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患有慢性代謝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調節飲食結構,以多菜少肉為主,控制好油、鹽、糖的攝入,利于控制熱量的攝入,還可減輕胃腸道、肝臟等器官的代謝負擔。生活中,為了更方便飲食,一頓飯的結構最好是1/3主食、1/3青菜、1/3肉類(或豆制品、雞蛋等蛋白類食物),使營養均衡攝入,才利于身體健康。
2、隨年齡增長,人的胃腸道蠕動功能會下降,到了中年,最好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將食物咀嚼的更碎,可減輕胃部的消化負擔。吃飯時,最好每口食物能咀嚼15下左右,每頓飯的時間在15-20分鐘,這樣利于消化,還可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控制好飲食量,還利于預防肥胖,對控制體重有很大幫助。
3、吃飯順序,需調整食物進入胃部的順序,對胃的健康也會有影響。最好是先吃“軟的食物”,再吃“硬的食物”,這樣能減輕對胃黏膜的損傷。吃飯順序為湯→青菜→肉類(蛋白質類)→主食,簡單說,先喝湯,再吃兩口青菜,之后吃兩口肉,再吃主食,吃完一邊后,就可慢慢的吃了。
4,吃飯時,少喝酒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有60種疾病都和飲酒有關,酒精引起的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煙草人到中年,最好控制下飲酒,能不喝最好,可減輕肝臟的代謝負擔,減少肝病的發生。若要飲酒,記住,每天酒精攝入量男性不超過15克,女性攝入量應該更少一些。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