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東師范大學官網消息,該校科研團隊在肥胖與代謝性疾病領域獲重要突破。他們發現,人類的米色脂肪(Beige fat)通過局部熱療激活產熱,可大大減輕肥胖癥狀并改善代謝紊亂。該研究論文于3月4日發表在國際頂刊《細胞》上,并被選為封面文章。
脂肪分為白、棕、米色三種不同功能的脂肪。其中,白色脂肪負責儲存多余的熱能,棕色脂肪是可燃燒脂肪能轉變為熱量。而米色脂肪是一類最新發現的脂肪,其靜息時表現出白色脂肪的特質,而在寒冷或β腎上腺素激活等情況下,便具有棕色化潛力,能促進產熱和能量消耗。
在新研究中,科學家對米色脂肪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除寒冷等刺激外,米色脂肪還可通過熱休克轉錄因子1(HSF1),感應局部溫和熱效應并激活產熱。
鑒于HSF1在熱激下被激活的特性,研究人員將目光轉向了熱療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熱療法古已有之。中國古人早已使用藥物熏蒸、艾炙、火罐等方法治療疾病,熱療技術更是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近年來,桑拿、熱瑜伽、熱水浴等熱療法也已被證明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代謝。然而,全身的熱療可能會增加神經系統與心血管疾病風險,并且尚不清楚米色脂肪是否參與熱療帶來的代謝獲益。
因此,科研團隊決定通過局部熱療來安全、有效地激活米色脂肪。為此,研究團隊注射了由聚多巴胺納米顆粒構成的光熱水凝膠。這種水凝膠受到紅外光照射時,能按照目標溫度精準升溫,從而實現米色脂肪在溫和溫度下(41±0.5℃)高效的局部熱療。
隨后,研究團隊檢驗了局部熱療對脂肪組織及整體代謝的影響。他們發現,局部熱療不僅促進體外培養的米色脂肪細胞產熱,在小鼠和人體中的局部熱療也足以激活脂肪組織產熱。
這項研究還證實了局部熱療用于減肥的安全性和長期有效性。他們發現,長期局部溫和溫度的熱療可在不影響中樞交感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的情況下,抵抗和治療肥胖、改善胰島素敏感性和肝臟脂質沉積,并且不產生明顯的副作用。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