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一,各地游客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何尊”。張斌 攝
今年大年初一,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從檢票口一直到博物院前的廣場,游客們排起了“長龍”,都希望一睹“何尊”的風采。當日,來到該博物院參觀的游客有數萬人。本地的媒體友人祝嘉告訴我,這是他第一次在博物院見到這么多人。
“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寶雞,是西周早期的一件青銅器,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尊內底部122字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四字,是指國家的都城要建立在國家的中央。
家鄉寶雞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見證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擁有足夠厚重的文化底蘊,以“厚德載物”為核心的周文化和以“自強不息”為核心的秦文化,奠定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特色。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則是中國第一座以青銅器命名的青銅文化專題博物館,集中收藏、研究和展示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現有各類館藏文物48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102件。
家鄉的悠久歷史,在一件件青銅器中凝聚成一種精神、一種文化、一種藝術,歷久彌新、綿延不斷。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郭晶告訴我,今年1月22日,該院基本陳列《青銅鑄文明》改造提升后正式對外展出,在春節期間向各地游客提供參觀服務。
“策展人及團隊的辦展理念就是‘以人民為中心’,希望以大家能夠看得懂的方式來辦展覽。”郭晶介紹,在“何尊”所在展廳,策展團隊以激光投影的沉浸式空間展示其銘文,強調“中國”二字,同時增加數字化、沉浸式互動體驗,豐富展陳內容。
“中國”二字鐫刻在“何尊”底部,更銘刻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
我的家鄉這一年,“何尊”及其蘊含的智慧正在被更多人尊崇,激發了全社會特別是青少年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文明的熱愛。(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