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出,產業對于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現存供需“錯配”的問題仍需通過產教融合、校企聯動等方式助力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
在3月12日舉辦的江蘇省2025年春季促就業攻堅行動高端裝備及生物醫藥專場暨江蘇海洋大學2025屆畢業生春季招聘會上,江蘇華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力資源招聘主管卞環說,作為科技研發領域的企業,公司今年計劃建設人工智能實驗室,對計算機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等技術類人才需求強烈。
隨著我國產業持續升級,其對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人工智能、高端制造、量子科技等領域的企業目前都在加力“搶人”。
“公司急需激光精密制造方向的科研類人才,特別是有海外留學經歷、參與過科研項目的高端人才。”在“來溫州·創未來”全國巡回引才活動(杭州站)暨2025浙江省高層次人才洽談會上,浙江摩克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智聯招聘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2月,無人機工程師、無人機組裝測試的招聘職位數同比增速分別為39.9%和64.5%;算法工程師、機器學習崗位招聘同比增速分別為46.8%、40.1%。
為了進一步滿足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正在積極行動,擴招相關專業。近期清華大學擬擴招150名本科生,并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培養具備AI思維、勝任AI技術、具有AI與不同學科深度交叉知識素養的復合型人才。上海交通大學近年年均擴招150人,重點投向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學科,并推出“AI+HI(人類智慧)”課程體系。此外,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也在近期宣布增加本科招生名額,重點投向人工智能、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國家急需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方向。
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近年來復旦大學深度調整學科專業結構。“在國家戰略和社會急需領域,應不吝用兵。下一步,本科招生增量全部投放交叉領域,牽引學科融合創新、深入推動‘四個面向’。”
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教授馮宗憲指出,當前我國面臨的人才“錯位”背后,主要是國內產業轉型與新質生產力的迫切需求,以及教育供給與科技需求的結構性矛盾。
“當前教育體系存在‘供給側’與‘需求側’脫節、高校學科設置滯后于產業變革等突出問題。高校加大國家急需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方向的本科招生,不僅有助于緩解人才短缺問題,滿足國家戰略需求,還有望吸引更多的優秀學生投身其中,推動相關技術和產業發展。”馮宗憲表示,“下一步產教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邊界、重構價值,協同發展’,政府需以制度創新釋放活力,高校需以需求導向重塑培養模式,企業需以長期主義參與育人,三方協同、久久為功。”
除了擴招急需專業人才,如何將學生培育成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也是高校與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復合創新型人才”“有實踐經驗”“懂市場前沿”“擁有戰略眼光”……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企業在梳理人才需求“清單”時,也紛紛表示當前供需適配度有限。
“企業往往需要具備快速上手能力的人才,但畢業生一般缺乏足夠的項目實踐經驗。與此同時,高校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一定‘錯位’,無法及時滿足市場對復合型、創新型人才的增長需求。”浙江摩克激光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以量子科技領域為例,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郭國平指出,不僅前沿技術需要頂尖人才,產業的落地也需要更多應用人才。“應當進一步擴大量子信息科學專業布局,支持重點高校建設‘自主量子計算機一體化教研機房’,幫助學生更多參與技術的實際運用。同時,推動職業院校開設量子設備組裝與調試等技工課程,形成‘研究型—應用型—技工型’人才梯隊。”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表示,高校應與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和常態化的合作機制,通過共建產業學院、聯合實驗室等方式,校企協同培養科技人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精準對接。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