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甚至以為,借貸寶在之前的事件被曝光后已不復存在。但這家以“ 全面消除熟人間借錢欠錢痛點,從根本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為使命的公司,在總部遷往四川成都后,在打借條、打欠條等業務上聚攏了不少用戶。
作為一家技術服務平臺,或者電子商務平臺,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似乎對自己的定位較為“簡單”——網絡借條平臺,借貸寶自稱為“打借條欠條、個人借錢、企業融資的平臺”。其中的電子簽,本是一種便利借貸雙方的工具,卻成了民間借貸高利貸的流行工具。
雖以中間平臺自居,但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實際扮演的角色卻為一些違法活動提供了溫床。
3月16日凌晨,成都錦江區財政局(區金融風險防范工作組)發布《情況通報》稱,央視“3·15”晚會曝光借貸寶平臺有關問題后,該局第一時間會同區市場監管局、區公安分局等部門組建工作組,赴借貸寶平臺所在公司開展聯合調查,已依法責成企業暫停平臺運營。
3月16日,借貸寶發表聲明表示,其“在部分業務場景中存在監管疏漏”,平臺已暫停新增欠條服務。
據《財經》雜志報道,有借貸寶前員工表示,高管對業務模式的構想一直比較理想化,在實際運作中卻淪為高利貸或違法犯罪的“溫床”,不可持續。
與過往“裸貸”事件時的P2P標簽不同,如今的借貸寶等電子簽平臺一般主要提供的是電子合同服務,由用戶自行磋商需求達成借貸關系。而P2P則是點對點的網絡借貸,網貸平臺則是撮合雙方的金融信息中介。
在電子簽的“外衣”之下,有哪些不愿被看到的真相?
“電子簽”背后的瘋狂借貸
對于電子簽,很多人并不陌生。作為移動端的電子合同簽約工具,電子簽應用場景眾多,購房、買車、問診等多有應用,電子借條也是其中的一個應用場景。
借貸寶表示,其主營業務是為用戶間借貸提供電子借條合同。其平臺業務包括打欠條、打借條、理舊賬、優選貸、親友借、企易融等。
有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借貸寶近些年的業務一方面或依賴于母公司,同時也做一些導流業務。總之在想各種辦法把流量變現。借條這塊主要收取存證服務費,但欠條的收費模式更多樣化一些。借貸寶作為一個技術服務平臺,它的用戶一邊是借款人一邊是放款人,但放款人群體是脫離平臺監管的,存在央視報道中的“砍頭息”、高利貸等亂象。
在央視財經報道中,人人信的產品經理表示,目前他們平臺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通過做假賬號來規避法律風險的,目的就是讓受害人找不到起訴對象。人人信這類電子簽平臺雖然要求放款人實名認證,但“人臉識別是一種高科技,不需要人在,也不需要人活著。”
打借條和打欠條業務,對借貸寶而言是商業上的成功。2023年9月,借貸寶CEO王璐曾表示,借貸寶整體上是虧損的,不過虧損在收窄。而打條業務(借條和欠條的合稱)則是賺錢的業務,在商業上取得了小成功。
就市場來看,電子簽平臺眾多,常用的除了借貸寶、人人信等,還有用戶群或更為龐大的騰訊電子簽。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出現了央視報道中的問題,本質上還是以電子簽平臺為中間方,導流到私域后不受平臺監管。此前的“裸貸”事件也是出現了平臺沒有監管好甚至脫離平臺監管了。
借貸寶在官網聲明中表示,其初心是通過規范有效的電子合同保障出借雙方的合法權益。央視報道中提及的“放款人繞過平臺交易”“用戶遭遇高利貸、砍頭息、展期費”等問題,暴露了借貸寶在部分業務場景中存在監管疏漏。
業內人士告訴澎湃新聞,借貸寶在電子簽方面的業務更為深入,除了打條時的存證服務費,還提供了許多貸后服務,例如彈窗或短信形式的還款提醒、發律師函、電話外呼提醒、協商展期等,但不同的服務收取相對應的費用。不過,私域方面就不受監管了。
也有行業人士認為,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其實并不抗拒民間高利貸模式。其向澎湃新聞表示,在央視3·15晚會中也可以看到,雖然他們建立了所謂中間平臺,但他們是非常主動、非常積極地在提供一些便利條件來吸引民間的高利貸放貸人進來的,包括實名認證不需要活人等。他們是具有主觀性,在引導高利貸業務的形成。
“在整個業務環節設計中,平臺看似很無辜,只是出了一個合同,還有利于未來出現逾期時打官司。”上述行業人士指出,借貸寶這些平臺肯定是知道可能存在“砍頭息”的問題,他們沒有去進行監管,沒有提醒用戶必須按照合同金額來,知道合同利率寫得很少甚至是0,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是有主觀惡意的,后續用款人逾期便可以收取展期費、逾期費等,單筆看似不多,但是那么大的用戶量,總量是不小的。
借貸寶官網顯示,該公司穩健運營9年,注冊用戶1.4億,登記借條1.1億筆,有1000萬人成功借款,31.7億用戶已賺取紅包。
前述業內人士也談到,3·15晚會曝光的一個問題是這些平臺的人員進行了一些無底線的對放貸人的邀約,然后收取技術服務費。他可能認為放貸人線下合不合規跟自己沒有關系。另外,這種線上化的借條也給職業放貸人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溫床”,比如有一些職業放貸人主要是在自己的區域或者線下去進行放款,當面簽署這個借條。由于電子簽平臺的存在,讓這些職業放貸人團隊更活躍,可能進行大筆的放款。
“平臺并不無辜。”上述行業人士說道。
借貸寶等平臺究竟扮演什么角色,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可見的是,在央視報道中曝光的借貸寶、人人信等平臺亂象中,本應承擔起監管和管理職責的電子簽平臺,卻在這方面長期缺位。過往,借貸寶曾因“賺利差”“裸貸”等事件引起社會大范圍關注,但當時更多與P2P相關。
對于自身定位,多位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表示,借貸寶這類平臺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依然活躍,因為他始終宣揚自己只是一個技術服務方的角色,沒有直接從事放貸業務,沒有形成資金池。
亦有電子簽平臺在其產品說明書中指出,其既不是P2P服務,也不是貸款服務。P2P是點對點網絡借貸,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借貸。P2P網貸平臺實際上是專門從事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業務活動的金融信息中介公司。貸款服務需要相應的金融資質。
3月16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倡議稱,此類事件暴露出一些披著“金融科技”“普惠金融”等外衣的互聯網平臺在技術應用、合規經營、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涉嫌違法犯罪。
互金協會倡議,嚴禁為高利貸、套路貸、收取砍頭息、暴力催收、非法貸款中介等違法違規活動提供技術便利或信息掩護,嚴禁利用技術手段(如,偽造身份信息)、幫助合作方(如,職業放貸人)或誘導消費者(如,選擇欠條)逃避金融監管。
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劉新宇律師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在3·15晚會所曝光的人人信、借貸寶相關事件中,該等主體已經不單是作為純粹的“電子簽”技術平臺,而更多地系作為提供金融借款網絡經營場所、交易撮合和信息發布的平臺角色。為此,我們理解其可能涉及的法律問題及責任情況包括但不限于平臺責任、合同責任、共同侵權(甚至涉嫌幫助犯罪的刑事責任)責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責任。
劉新宇認為,該等業務模式項下企業或具有一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的身份特性。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第27條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應當要求申請進入平臺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聯系方式、行政許可等真實信息,進行核驗、登記,建立登記檔案,并定期核驗更新。”有鑒于此,電子簽平臺作為借貸雙方簽署借條的中介撮合人,有責任對放款人的身份和資質進行嚴格審核。然而,在人人信、借貸寶事件中,平臺未盡到這一義務,導致大量虛假賬號、假借條的出現,如人人信的一位產品經理就表示,平臺上的放款方很多都是通過做假賬號來規避法律風險。這使得借款人無法找到真實的放款人進行起訴,構成了對借款人的合同違約,平臺需要承擔因審核不嚴導致借款人無法追責放款人的平臺責任。
此外,根據《電子商務法》第35條之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不得利用服務協議、交易規則以及技術等手段,對平臺內經營者在平臺內的交易、交易價格以及與其他經營者的交易等進行不合理限制或者附加不合理條件,或者向平臺內經營者收取不合理費用。”在該事件中,平臺的營業模式系向借款人收取貸后服務費、展期費和逾期服務費,該等服務費用收取是否合理,亦可能會被質疑。
談及合同責任問題,劉新宇指出,在相關事件中,平臺提供的電子借條或相關合同條款存在漏洞,為高利貸、“砍頭息”等違法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機。例如,平臺未明確規定放款人身份核實方式、資金流向監管等關鍵條款,導致客戶借款到手金額與合同上約定金額不一致。這種情況下,平臺可能需要承擔因合同條款不完善、描述事實與實際情況不符等問題,并直接或間接導致了借款人權益受損的違約責任,需要承擔所謂提供的貸款服務項下的合同責任。
與上述行業人士觀點相似,劉新宇也認為,從記者相關暗訪中可以看出,電子簽平臺明知放款人利用其平臺從事高利貸、虛假賬號放貸等違法活動,卻未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甚至默許或縱容這種行為。如人人信平臺的產品經理暗示可以用去世人的信息做賬號,規避法律風險。這種行為表明平臺與放款人之間存在共同侵權的故意,平臺需要與放款人一起對借款人的損失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甚至,平臺這種為放款人提供便利,幫助規避法律風險,如不監管資金流向、不審核實際放款金額等行為,不排除實際上是在協助放款人實施違法行為。例如,借貸寶平臺簽了正規的電子簽協議,但實際交易卻不在平臺上進行,導致借款人無法對放款人進行有效監督和追責。
而在消費者權益保護上,劉新宇表示,電子簽平臺未對放款人進行嚴格審核,導致借款人無法了解放款人的真實身份信息,這侵犯了借款人的知情權。平臺未對借貸行為進行有效監管,使得高利貸、“砍頭息”等違法操作在平臺上得以存在,這給借款人的財產安全和人身安全帶來了潛在威脅,平臺需要承擔因未充分保護消費者安全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其實,在褪下“電子簽”的層層外衣之后,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深思:為何有那么多的人選擇用電子借條的方式借高利貸,為何他們會深陷“電子簽”騙局?如果“電子簽”高利貸不再給他們提供支持,他們還能從哪里滿足金融需求?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