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燁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靈巧手。 于量 攝
一股空前的人形機器人熱潮正席卷長三角。
2025年央視春晚上,由杭州宇樹科技研發的人形機器人H1登臺亮相。這群身著花襖的機器人演員在舞臺上扭秧歌、轉手帕的場面,成為本屆春晚的一大記憶點。此后,H1又在央視元宵晚會上“返場”,再度賺足眼球。
作為全球領先的民用機器人企業,“杭州六小龍”之一宇樹科技因機器狗爆火出圈,近年來風頭無兩。而當四腳著地的機器狗變成雙腿直立的機器人,人形機器人也與人工智能大模型一道,堪稱當下熱度最高的兩大社會話題。
這股延燒至今的人形機器人熱,在2月17日舉行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后達到頂點。在這次會議上,宇樹科技的“90后”創始人王興興出席,并作為企業負責人代表發言。
與民間的狂熱相呼應,機器人行業也正準備迎接肉眼可見的新風口。一個被廣泛引用的提法將2024年定義為“人形機器人元年”,而2025年則將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行業內的普遍觀點則認為,今年我國人形機器人的量產規模或將以萬為單位。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等關鍵詞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預示著機器人技術與產業發展將成為未來的戰略重點。作為我國傳統制造業重鎮,長三角地區亦勢必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一大策源地。
然而,人形機器人現階段的實際應用與社會大眾樸素的、帶有科幻色彩的浪漫想象仍有不小落差。相比租賃市場的火爆,制造業和商業服務等領域對于人形機器人的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提煉。高昂的成本與有限的落地應用場景,是目前人形機器人“找工作”的最大障礙。
雖然有的機器人正在巡回賣藝,有的機器人已經進廠打工,但是更多尚未下線的機器人仍在等待屬于自己的工作機會。
“學徒工”
人形機器人已是當下最新版本的“流量密碼”之一,它們頻頻以“特邀嘉賓”的身份出現在商業活動、舞臺走秀乃至帶貨主播的直播間中。在線下,它們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能引來人群駐足與圍觀;在線上,它們的任何“才藝展示”也都能得到流量的青睞。
機器人租賃甚至成了熱門的新生意:官方定價9.9萬元的宇樹G1機器人,在二手交易平臺的租賃價格最高一度達到每天1.5萬元,目前依舊穩定在8000元左右,并且供不應求。
而在海外社交媒體平臺,對宇樹機器人的測評則是一眾科技類博主的保留節目。為了博取流量,這些海外博主不惜承受數倍于國內銷售價格的溢價,只為搞到一臺來自中國的人形機器人,用作拍攝視頻的素材。
不過,再旺盛的好奇心終有消失殆盡的時候。大眾對于人形機器人的期待,不會僅僅停留在看機器人跳舞或是后空翻上,而是會進一步希望,在形態上已經愈發接近人類的人形機器人,也能像人類一樣工作——不只是表演,而是參與到實際生產中。
2024年末,數臺由魔法原子機器人科技(蘇州)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人形機器人MagicBot在蘇州吳中區的一家工廠正式上崗。若是用更“擬人”一些的方式來描述,“進廠”的這幾臺MagicBot暫時還只能算作學徒工。
魔法原子副總裁魏兵告訴記者,目前這批人形機器人在工廠中主要負責產品檢測、物料搬運、零件取放、掃碼入庫等工作。現階段,它們的任務就是在工作過程中積累數據,從而讓它們逐步掌握環境識別、任務決策和任務執行的能力。
“我們的目標是讓機器人在這些工作中的操作成功率達到99.99%的水平。”魏兵說。
事實上,機械臂等更為廣義的機器人早已廣泛應用于制造業。既是如此,人形機器人如今以“學徒工”的身份“進廠”,意義何在?
魏兵解釋,相比傳統復合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的優勢在于憑借其擬人的特性,對復雜環境的適應度更高,能夠適應不同的工作任務和生產線布局,高自由度、類人操作等特性,讓人形機器人能夠幫助制造業提高產線柔性,降低工廠部署成本。現代工廠的全自動流水線上,機械臂固然能夠一絲不茍地對作業對象進行加工或是操作。動作不僅精準,而且效率極高。但是,自動流水線是一個預先設置好的結構化場景,而人形機器人所面對的,則是半結構化乃至非結構化的場景。
所謂半結構化場景,典型的例子就是人工流水線。流水線上的工人,工作看似簡單重復,但事實上仍需人類感官的大量介入:“比如在傳送帶上拿起一個物料,你所要做的可能只是打一個螺絲或是噴一遍漆。但除此之外,你的另一項職責是對加工后的物件進行檢查,拿在手里看一下、掂一下,確認無誤后再放回傳送帶,然后等流水線上下一個工序的工人接手。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典型的半結構化場景。而這樣的應用場景,是傳統機械臂所無法勝任的。”
魏兵又拿商場里的導購舉例子。若是對導購的工作進行高度歸納,無非是在面對顧客時的你問我答。然而,現實中顧客的需求千差萬別,因此就需要導購用不同的話術來應對:“這同樣也是一種半結構化場景。我們認為,人形機器人要做的,就是這樣的事情。”
至于更進一步的非結構化場景,則是指處理那些更為復雜、更為多元的需求,比如人形機器人未來在家庭中的應用。
“家庭應用現在不用去考慮,5年以內實現不了。”魏兵的話一針見血。
成本
2024年1月注冊成立的魔法原子,核心創始團隊來自國內智能家電品牌追覓科技。2021年前后,追覓科技就開始布局機器人賽道,曾先后推出仿生四足機器狗、工業級四足機器人以及一款通用人形機器人。其中,機器狗與人形機器人正是后來魔法原子團隊的手筆。
基于與追覓科技的這層淵源,MagicBot所“供職”的正是追覓科技設在吳中區的工廠。魏兵表示,自家的機器人生產出來之后立刻“有班可上”,能夠在實際的工業生產過程中采集數據,是他們的優勢所在。
今年1月,MagicBot又化身導購,現身南京老牌商場德基廣場,為消費者介紹產品、答疑解惑。而MagicBot“上班”的地方,則是追覓科技的門店。
遺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企業都有“聘請”人形機器人“員工”的需求和動力。成本,是個現實而又冰冷,且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20萬元。這是意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總監趙運濤給出的人形機器人“理想身價”,他的邏輯是這樣的:“在無錫,假設工廠‘養’一個熟練工人的成本是一年10萬元。那么當一個人形機器人的購置價格在單個工人用人成本的2倍左右時,企業才可能會有興趣讓它‘進廠’。”
2018年成立于江蘇無錫的意優科技,是一家主攻人形機器人領域一體化關節模組研發、生產、銷售的企業。3月6日,意優科技宣布完成5000萬元人民幣的A輪融資。本輪融資由浦東創投集團旗下浦東天使基金、張江科投旗下張科垚坤基金聯合領投,TCL創投、道生資本、錫創投旗下金投致源跟投。
此輪融資后,意優科技公司主體將正式變更為上海意優智控科技有限公司,并遷入上海張江機器人谷。值得一提的是,意優科技服務的最大客戶智元機器人,同樣在張江機器人谷。
作為上游企業,意優科技對于當下這一輪人形機器人熱潮有著切實的感知。2024年,意優科技出貨達3萬套,預計2025年總產能將達到18萬套。對于“量產元年”的提法,趙運濤表示認同,他預計今年行業內將會有3到5家頭部企業能夠實現千臺以上的量產規模;5到10家企業量產規模能達到500臺左右;同時,還將有20家左右的小型企業具備百臺左右的量產能力。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趙運濤這樣總結。
按照趙運濤的預測,滿打滿算,今年將會有上萬臺人形機器人從工廠的流水線上被喚醒。但是這顯然并不意味著有上萬臺人形機器人就將“進廠打螺絲”。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將進入高校和科研院所,成為數據采集和二次開發的平臺;另一部分的工作崗位則可能在商場、博物館或是政府辦事大廳,負責各類交互服務——或者用如今時髦的說法,為人類用戶提供“情緒價值”。
某種意義上,那些“巡回賣藝”中的人形機器人,亦在“提供情緒價值”之列。
對于人形機器人的應用場景,各行各業暫時都顯得有些想象力不足。趙運濤認為,唯有價值足夠高、成本足夠低,企業才會有運用新技術的動力。換言之,只要“把價格打下來”,市場教育的過程將迅速完成,應用場景自然也會生發出來,并且形成規模效應:“就像DeepSeek,它的厲害之處,就是降低了人工智能的使用成本,讓技術能夠實現普及。這一輪人形機器人熱,正是仰賴于這批大模型的出現,使得人形機器人的‘大腦’在短時間內完成了進化。”
作為人形機器人“肢體”的制造者,意優科技如今正致力于“把價格打下來”。在無錫生產基地,新的生產線今年將投入使用。而在這條生產線上,意優科技也向“老客戶”智元科技訂購了兩臺遠征A2-W柔性制造機器人負責上下料等工作。這意味著,機器人“自己造自己”的科幻場景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現實。
不過,雖然沒有透露具體采購價格,但是意優科技以“內部價”購買的這兩臺機器人,依然要比趙運濤所設想的“理想身價”貴一些。
期待
1920年,捷克作家卡雷爾·恰佩克在其創作的科幻劇本《羅素姆萬能機器人》中,首次使用了“機器人(robot)”一詞。百余年后的今天,“機器人”已經遠超其最初定義,涵蓋了從簡單的自動化機械臂到復雜的自主智能機器的各種形式。但是,模仿人類的外觀和行為、應用場景全方位覆蓋人類活動、最符合百余年前創造出的“機器人”一詞本意的人形機器人,始終才是我們真正期待的“那個機器人”。
用趙運濤的話說,人形機器人是機器人的“滿血版”。
雖然有關應用場景的想象力匱乏令人沮喪,成本的限制短時間內也還無法破解,但是行業的火熱還是讓我們有十足的理由對未來保持期待。
人形機器人熱潮涌動之下的長三角,各地都已錨定了這一未來產業發展機遇的重點方向。在上海,張江機器人谷已集聚產業鏈上企業73家,覆蓋多個關鍵環節,人形機器人產業鏈逐步成熟;坐擁宇樹科技的浙江,去年9月印發了《浙江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4—2027年)》,加快推動全省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江蘇則領跑人形機器人零部件細分領域,機器人產業鏈存續企業10599家,位列全國第二;安徽也于去年發布《安徽省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7年)》(征求意見稿),明確到2030年,建成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
去年10月,無錫市錫山區人形機器人產業園正式開園。千燁科技是首批入駐園區的企業之一。這是一家專門從事機器人靈巧手設計研發的小型初創企業,團隊不過十余人。公司成立至今不過2年,其于去年完成開發的初代靈巧手就已經收獲了不少訂單。
靈巧手,是人形機器人“肢體”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用企業負責人郭紹文的話說,靈巧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人形機器人與物質世界交互的“最后1厘米”。人形機器人熱潮當前,已經“入局”的千燁科技也有更大的野心。郭紹文表示,公司計劃在年內推出一款問答機器人,以期進一步開拓市場。
“今年以來,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行業的熱度一下子起來了。這樣的大環境下,我們當然也希望有所作為。”郭紹文說,“問答機器人更易實現,也更易落地。對于我們這樣的小體量企業,或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機會。”
在企業層面,長三角不僅有智元、宇樹等行業新銳引領潮流,也有大批像千燁科技這樣的“新玩家”和“小玩家”次第冒頭,同時更有一眾“大牌”和“老牌”躍躍欲試。目前,已有多家車企、家電企業宣布將布局人形機器人賽道。甚至,無錫某二輪電動車品牌也正在積極尋找機器人領域的合作伙伴。
數年以前,國內某成人用品品牌的創始人就曾在多個不同場合表示,計劃推出“仿生伴侶機器人”。有消息稱,該品牌近期已經與長三角多家人形機器人相關企業有過接觸,試圖尋求切實的落地合作。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評論:“其實這是件非常順理成章的事情。”
“人家手里有做高仿真硅膠人偶的技術,如果進一步結合上人形機器人技術,這不恰恰就是人形機器人未來的理想形態嗎?”這位業內人士說。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