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漢斌
云南,中國咖啡豆版圖上的綠寶石。亞熱帶季風,吹拂著北緯24°黃金種植帶120萬畝紅土地,雕琢出阿拉比卡豆的絲滑醇厚,98%的國產咖啡在此掛果。
國際大牌咖啡企業采購名錄,少不了源自瀾滄江畔綿延2200米云霧孕育的小粒花果香“云咖”。數十年間,科技與小粒咖啡在大山大河間相遇、交融,結出了累累碩果。僅2024年,云南咖啡年產量就達14萬噸,3.25萬噸優質“云咖”行銷29個國家和地區。
小粒咖啡的科技逆襲,讓云南蛻變為精品咖啡的東方策源地。赤道陽光吻過的串串紅果,重新定義了中國咖啡的世界“咖位”。
“云咖”破局:示范園畝產超全球平均產量2倍
“過去種咖啡靠天吃飯,現在有了‘云咖’系列,產量翻倍,品質還上了國際榜單!”在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的萬畝咖啡園,咖農王有春說。在他身后,一串串鮮紅的咖啡果壓彎枝頭,淡淡果香彌散在山野間。
這抹“紅”背后,是云南省農科院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以下簡稱“熱經所”)73年的攻堅之路。從1952年將咖啡引種至潞江壩,到如今自主選育出“云咖”系列品種,熱經所讓云南咖啡實現了蝶變與跨越。
云南種植了多個咖啡品種,主要是卡蒂姆小粒種,幾十年下來,存在品種老化、精品率低等問題。“越是困難,越需要科研人員頂上。”熱經所咖啡研究中心主任、云南省農科院咖啡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胡廣發說。
近年來,熱經所團隊利用云南咖啡種質資源,持續優化育種技術,加快咖啡近緣種、原生種、馴化種、主栽種的農藝性狀研究和品種遺傳特性分析,建起云南咖啡品種的區域化試驗示范育種體系,做好卡蒂姆品種復壯的同時,攻克了一批咖啡產業關鍵技術,自主選育咖啡品種22個。不少新品種單株鮮果產量超4公斤,成了咖農的“搖錢樹”。
“‘云咖2號’杯測分數86.75分,創下國產咖啡最高分,已躋身全球精品咖啡行列。”云南省農科院副院長張躍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2025年,“云咖2號”入圍云南省農科院十大應用推介新品種。其3年即可進入盛產期,杯測香氣濃郁,具有明亮水果酸、醇度飽滿、口感平衡等特點,更以畝產干豆167.2公斤的成績,打破云南咖啡低產魔咒。同時,蘊藏花香與熱帶水果風韻的“云咖3號”“云咖4號”也相繼亮相。
科技賦能不止于品種。在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天坑旁的咖啡基地,“天坑水洗薩奇姆”咖啡豆以杯測85.275分的成績斬獲全球咖啡生豆大賽中國區第一。秋珀莊園負責人金濤揭秘道:“我們從種植到加工全程引入微生物發酵、定向烘焙技術,把花香果香‘鎖’進豆子里。”
如今,云南六成以上咖啡園用上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等技術。普通示范園畝產達139.06公斤,是全球平均產量的2.38倍。
莊園蝶變:催生“咖旅融合”新業態
“10年前賣生豆,1公斤賺幾毛錢;現在做莊園,一杯咖啡賣30元。”在普洱市大開河咖啡莊園,正忙著接待游客的主理人華潤梅告訴記者。
游客親手采摘咖啡果,觀摩從脫皮、發酵到烘焙全流程,最后品一杯“從種子到杯子”的定制咖啡。2024年,莊園單日客流超500人次,民宿常年滿房。
這樣的場景,在云南各大咖啡產區同步上演。熱經所聯合保山市隆陽區潞江鎮新寨村打造“莊園+”模式,讓這個“中國咖啡第一村”更加名副其實。“我們建起5個主題莊園,還開發咖啡香皂、文創掛耳,去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產值1.5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介紹。
在新寨村,以咖啡為主題的農家小院正陸續建設。村民王劍的咖啡小院剛有了模樣,就引來一波又一波打卡客,其中不乏歐美客人。“看來,我得多學幾句日常英語了。”王劍說。
科技與文旅碰撞,催生出“咖旅融合”新業態。在普洱市孟連縣橋安咖啡莊園,游客住進森林木屋,體驗非遺扎染與咖啡品鑒;在臨滄市,哈里莊園引入智慧農業系統,使用大數據優化灌溉和采收。2024年,云南咖啡莊園接待游客超百萬人次,帶動三產綜合產值突破90億元。
在云南,中小企業創新在咖啡界同樣出圈。保山中咖食品公司通過“電商+基地”模式,帶動400余戶農戶增收,2024年線上銷售額破千萬元;“四葉咖”連鎖品牌將“高原玫瑰拿鐵”賣進一線城市商圈;花田萃咖啡融合普洱茶與凍干技術,拿下千萬級融資……“我們要讓世界知道,云南不只有好豆,更有持續創新的好故事。”胡廣發說。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