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科學技術發展不停止,全球化就不可能停止。”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原外經貿部副部長龍永圖在會上表示,科技發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動力,而非個別國家的經濟或貿易政策。積極發揮新技術的力量,并推動其在各國各領域的普及與滲透,是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的關鍵。
龍永圖強調,跨國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載體。西方跨國公司曾是推動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未來應繼續發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他呼吁發展中國家積極培育本土跨國企業,為全球化帶來新的推動力量,有助于形成新型全球化格局。
在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下,當前全球產業鏈正經歷結構性調整。龍永圖指出,產業鏈重構是全球化新的實現形式。要通過國際合作實現優勢互補的產業鏈布局,重建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鏈體系,以此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化。
當日的會上,還有多位嘉賓指出,當前全球化并未停止或消失,而是發生了重要變化。
泰國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敦·帕馬威奈表示,未來全球化將更加曲折復雜。驅動全球化涉及多個方面,包括經濟和人口變化、新的貿易規則和國際關系等。他強調,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發展倡議,對于實現普惠包容的全球非常重要。
“過去30年的全球化就像一條高速路,大家朝著同一方向走得很快。未來它可能是拐彎比較多的高速路,因為還有很多的社會問題要考慮。”敦·帕馬威奈說。
烏茲別克斯坦總統顧問、分析和研究實體協調委員會主任、前副總理兼外貿投資部長烏穆爾扎科夫認為,全球化并未終結,而是轉向多極化、務實化的新形態,需重塑國際合作原則。
“要實現可持續的全球化就必須讓所有地區從全球化中受益。”烏穆爾扎科夫強調,其中有三個關鍵原則:其一,平等參與全球經濟,消除貿易投資壁壘;其二,尊重各國文化、歷史差異,實現多元發展;其三,共同承擔責任,如氣候變化、貧困、糧食安全等全球挑戰。
巴基斯坦財政部長穆罕默德·奧朗則布指出,不公正的貿易規則和市場準入障礙、金融不平等和債務危機、數字和技術鴻溝、氣候與環境責任的不平等,是當前全球化面臨的主要挑戰。“未來的全球化必須是包容而且共享繁榮,我們是時候行動了。”
他強調,要實現公平的全球化,首先要進行貿易體系改革,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其次,改革全球金融架構,落實新的債務重組方案;此外,發達國家應積極履行氣候融資承諾,重視可再生能源合作,幫助新興市場轉型。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