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有首歌一度火到發紫,讓我們的民族自信心爆棚,她就是《中國話》: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
孔夫子的話 越來越國際化
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
我們說的話 讓世界都認真聽話
……
看到這些歌詞,感覺很多人都能哼唱出來。
各種顏色的皮膚 各種顏色的頭發
嘴里念的說的開始流行中國話
多少年我們苦練英文發音和文法
這幾年換他們卷著舌頭學平上去入的變化
讓外國人學著說中國話,也是我們的目標。
特朗普的外孫女對什么《三字經》、古詩啥的都是張口就來。
金融大鱷吉姆·羅杰斯的女兒,說起普通話來也是相當標準。
……
只是呢,我們也不能自嗨,到底國外的人是如何看待中國話的呢?
我一直以為漢語是單音節語言,說起來應該是世界上最慢的語言。然而問了好多人,都不這么認為。
第一次是我在北京八達嶺下山時,偶遇一位來自紐約的老外,攀談的過程總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我便說:因為中文是單音節語言,所以你覺得中文聽起來很慢嗎?結果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NO,I FEEL Chinese very fast.”
第一次聽到這種回答,那種驚訝程度真的難以言喻,但我覺得也許一個人的回答還是很片面,所以后來又問了一個在中國生活十年,也在北京生活十年的韓國人,結果他也覺得中文聽起來很快,而且是直接用中文回答的我,后來我又說一直以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慢的語言,他聽后立馬連搖頭帶擺手地回答到:“不是的,不是的。”
再后來為了印證這一點,我又在網上問了一個還在韓國本土念書的學生,以及一位再中國留學的羅馬尼亞學生,最后從她們得到的答案也和前兩者一樣,尤其是那個韓國學生,當她一位我中文很慢是,立馬回到:“真的嗎?我不這么覺得;”
有位朋友去法國后發現,法國人遇到聽不懂的話,往往會半開玩笑得說“你講的是漢語吧?”
我在網上看到一組外國人怎么評價中文的討論,很有同感,轉帖下來與同胞們共了解:當一個人聽不懂別人人在說啥的時候,表現是:
希臘語:“μου φαινεται κινεζικο”(聽著就跟漢語似的)
俄語:“Это для меня 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мота.”(對我來說這就是個漢語文獻)
波蘭:“To jest dla mnie chinszczyzna!”(你講的漢語嗎?)
希伯來語:“Nishma c'moh sinit!”(它聽起來像漢語!)
羅馬尼亞語:“Parca e Chineza!”(看著像漢語!)
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To je za mene kineski.”(對我來說這是漢語)
保加利亞語:“Tova za mene sa ieroglifi.”(我看這些像象形文字)
法語:“C'est du chinois pour moi.”(對我來說這就是中文)
外國人看漢語簡直就是天書,只有上帝能夠理解。
一字多意,一音多意,一字多音,一音多字……在他們眼里,中文真是能省則省。
比如:僅僅一個“和”字就有五個讀音!
如果是普通話就已經讓她們頭疼了,再加上方言,堪比大規模生化武器。
連影視劇中都忍不住吐槽了一把!
為了學好漢語,也是找了好多方法,比如漢字拆分法
當復雜的字被拆分成幾個部分后
寫起來也容易多了
而更厲害的是將“形”與“意”巧妙結合在一起,通俗易懂的作畫法。
“哈哈哈”就是好多好多個小房子排在一起。
“奧”就像一個戴著盔甲的小戰士。
“哭”就是一只戴著眼鏡的狗在流眼淚。
“biang”是一個連輸入法都會拒絕的字,被外國人解析成了這樣。
哈哈哈哈,真的是我們的快樂源泉呢!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