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從未停止探索星辰大海。
今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發布《2021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白皮書提出,越來越多的國家高度重視并大力發展航天事業,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大變革的新階段。未來5年,中國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開啟全面建設航天強國新征程。
《2021中國的航天》指出,將研究制定商業航天發展(行情000547,診股)指導意見,促進商業航天快速發展。中國商業航天自2015年政策放開以來進入快速發展期。七年間,商業航空從無到有,如今已是年均增速已超20%、規模超萬億元的龐大產業。艾媒咨詢預測,2022年,中國商業航天市場規模將突破1.5萬億元,步入黃金發展期。
通信、導航、遙感等領域的商業化應用帶來大量發射需求,現有運載能力不足。藍箭航天、星際榮耀、星河動力等主打火箭研制和商業發射的商業航天企業應運而生。
星河動力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夏東坤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 商業航天是“三高一長”(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行業。航天技術取得突破,回報周期也是依然漫長。
即使如此,商業航天依然受到各界資本青睞。據華泰證券(行情601688,診股)統計,2011年至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總披露融資額達243.1億元。其中,2021年就超64億元。華泰證券預測,2023年將成為中國商業航天大年,商業航天板塊是未來幾年重要投資方向。
“目前,商業航天市場的發展模式相對比較單一,還處在共同做大蛋糕的階段。只有成本降到一定程度以后,行業才會逐漸繁榮。在航天領域,‘國家隊’和‘民營隊’相輔相成,既有交叉也各有側重,共同把這個市場進一步做大。”夏東坤說。
商業航天進入3.0時代?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政策端的支持密不可分。2014年底開始,國家層面出臺多項利好政策。次年10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共同印發《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探索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市場化、商業化發展新機制,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開發。
航天產業鏈包含運載端(火箭制造與發射)、應用端(衛星的生產和應用)等方面。截至2021年底,已注冊的商業航天相關企業數約200家。衛星制造、衛星運營、火箭研發生產和發射、地面測控、試驗服務等產業均培育了一定數量的企業。
但從產業鏈來看,大部分商業航天企業集中在衛星制造、衛星發射服務的總體和零部件供應方面,承擔運載任務的航天服務企業較為缺乏。
據華泰證券數據,2015年至2021年,中國運載火箭商業發射次數共計84次。其中,“國家隊”承擔發射任務77次,占比91.67%,是運載火箭商業發射主力軍。而美國2020-2021年間共計95次的火箭發射任務均由私營企業完成,其中SpaceX為火箭發射主力軍,發射次數占總發射次數的58.95%。
在運載火箭領域,雖然我國已涌現出不少明星企業,但整體仍偏少偏弱,運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如今,國內4家民營火箭公司先后進行了8次入軌發射嘗試,其中星際榮耀和星河動力相繼入軌成功。星河動力成為國內首家實現連續成功入軌并率先邁向產業化的民營火箭企業。2022年至2023年,還有多家民營火箭公司的多個火箭型號等待首飛。
2022年8月,星河動力研發的谷神星一號(遙三)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這意味著谷神星一號火箭將邁入規模化商業發射交付階段。它是由星河動力研制的四級輕型商業運載火箭,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最大運力300公斤,可為國內外衛星客戶提供微小衛星的專屬、共享、搭載等定制化發射服務。
夏東坤介紹,谷神星一號研發成本約1億元,而生產單枚火箭的成本則不到3000萬元。“如今,谷神星一號的訂單金額總計約4億元。如今訂單量已經排到今年年底。”夏東坤說。
夏東坤還向時代周報記者披露,“谷神星一號”以市場化機制運作,提前進行長周期部件如發動機的生產,實現滾動生產,可將原本一年的預定時間縮短至4-6個月。
“‘國家隊’承擔非常多的國家科技進步引領作用,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而是積極探索前沿技術。‘民營隊’則可采用最成熟、最穩定、成本最低的技術,進一步將技術產業化。我們要以更廣闊的眼光去看待這一增量市場。”夏東海表示。
在“國家隊”和“民營隊”之外,綜合了二者優勢的全新勢力也在悄然壯大。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
- 歐盟能源監管機構合作局:勢將為每日電價設定一個上限
- 能源價格暴漲139%!德國8月PPI同比飆升45.8%創歷史最大漲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