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周一的價格走勢來看,美聯儲與市場的互動可能淪落成雙方都不能獲益的局面,這個景象更常見于那些缺乏公信力的發展中國家,很難想象其居然發生在系統重要性央行,而且還是全球最強大央行身上。如果美聯儲不能迅速重建其在抗擊通脹方面的公信力,那它面臨的就不只是“不贏”的問題了,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對美國及其他地區的傷害可能也會由此顯現。
這個痛苦的過程我們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早已司空見慣:
首先,因為對經濟形勢的誤判或政策慣性或兩者兼而有之,美聯儲落后于現實,抗通脹的信譽受到影響。
然后,央行低下驕傲頭顱,承認通脹過高,偏向鷹派政策表述并開始采取必要措施。
第三,這種遲來的改變非但沒讓投資者安心,還令市場和央行漸行漸遠,投資者暗示當局應采取更激進政策措施。
最后,央行發現自己陷入兩難困境,如果順從市場更鷹派的預期可能導致經濟陷入衰退,如果為了最小化衰退風險而允許危險的通脹持續更長時間,通常又得不償失。
記住上面這個發展順序,讓我們再回顧下本周一發生的事情吧,要知道現在距離美聯儲加息25基點并暗示會進一步升息只過去了不到一周。
在向全國商業經濟協會發表的講話中,鮑威爾為樹立外界對聯儲抗通脹決心的信任,暗示美聯儲愿意在5月份加息50個基點,而且以后會議上也可能這么做,只要能達到穩定物價的目標,就算提高到中性利率以上也在所不惜。但是從美債市場的名義收益率、收益率曲線以及盈虧平衡通脹率看,市場不但沒有就此安心,反而走的離美聯儲更遠了。
雖然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加劇了美聯儲的政策挑戰,但聯儲現在所處的困境是它自己制造的,周一事態的發展就是明證。
大約一年前有關通脹威脅的證據就已經很充分了,但美聯儲堅持其所謂的通脹“暫時論”直到去年11月底,好幾個月前我就說了,這完全是聯儲歷史上最糟糕的通脹預測之一。即使后來其總算放棄使用“暫時性”這個詞,但還是頑固的踩在刺激政策油門之上。你們想象得出其政策失調有多嚴重嗎?直到本月早些時候,美聯儲還在通過資產購買計劃給市場注入流動性,沒錯,包括公布數據顯示2月份通脹率達到7.9%的那一周。
幾個月來,我一直在說美聯儲應該弄清楚為什么它的通脹預測錯的如此離譜,解釋下如何改善對當前通脹動態的理解和預測,立即停止注入流動性并開始加息周期。那時候我的建議是美聯儲不要跟著市場走,而是應該放松油門并開始“輕輕”踩剎車,而鮑威爾周一的表態是“必須重重踩剎車”。
彼一時,此一時也。現在呢? 美聯儲是否仍有最佳的政策選項?
我擔心現在為時已晚,美聯儲的信譽受損太多,距離“最佳政策”遙不可及。 美聯儲沒有找到方法來遏制通脹預期,實現其雙重使命,避免經濟遭到不當傷害,該央行目前不得不在兩個錯誤選項挑出相對不那么糟的:一個是即使引起衰退也要推動通脹達到目標,一個是讓危險的高通脹保持到2023年較晚時間。
太多發展中國家都熟悉這種可怕的取舍。他們的典型反應之一或許也能告訴我們什么是現在對美聯儲誘惑力最大的,那就是希冀經濟完美復蘇——生產率增長,供應鏈快速回復,勞動力參與率大幅上升,金融市場持續堅挺,靠著這些把央行從自己挖的大坑中拉出來。
關鍵詞: 怎么越來越像發展中國家央行 發展中國家央行 美聯儲怎么了 國家央行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