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不琢,不成器 : yù bù zhuó ,bù chénɡ qì 1.《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謂玉不加工,不成器皿。
3、后以喻人不經過培養、鍛煉,不能成材。
(資料圖)
4、 “玉不琢,不成器。
5、人不學,不知義”出自《三字經》 而“玉不琢,不成器。
6、人不學,不知道”出自《禮記.學記》。
7、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
8、人不學,不知道。
9、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
10、《兌命》曰(3):“念終始典于學(4)。
11、”其此之謂乎! 【注釋】 ①本節選自《學禮》。
12、②君:這里的意思是統治。
13、(3)兌(yue)命:《古文尚書》中的篇名,也作《說命》。
14、④念終:始終想著。
15、 【譯文】 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
16、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
17、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
18、《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
19、”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20、 【讀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為有用的東西,還得要經過打磨加工。
21、用這個道理來說明學習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切合實際一些。
22、洛克認為,人的心靈天生來像一張白紙,后來通過經驗積累和學習,便在白紙上畫出了各種圖畫。
23、 玉石同白紙顯然不一樣的。
24、白紙什么都沒有,而玉石則包含了潛在的有用成分和價值。
25、白紙上的痕跡是外力機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則是讓他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
26、 儒家的學者一方面承認了人所擁有的天賦和才能,(不像白紙一無所有),另一方面則強調了開掘和發展天賦、才能,必須通過學習的過程,使他們得到充分的展現。
27、確定了這個大前提,剩下的問題便是開掘的具體方法和技巧,是具體的操作方式的問題。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