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作者是誰啊?
《中庸》的作者是戰國時期子思。
作者簡介:
子思,魯國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孫,春秋戰國之際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歷史上稱之為“述圣”,他開創的學派被稱為“子思之儒”,與孟子并稱為思孟學派。其主要作品有《漢書•藝文志》著錄《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原文節選: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中庸的主要思想內容是什么?
誠:儒家認為“誠”是中庸之道的核心思想之一。誠被看作是世界的本體,追求達到誠的狀態和境界是做人之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中和:中和是《中庸》開篇提出的概念,強調在情感、欲望等未表現出來時要保持內心的中正平和,當表現出來時又要符合節度,達到中和的狀態。例如,在面對成功和失敗時,內心保持平靜、不驕不躁,行為上也不過分得意或沮喪。
執兩用中:孔子將中庸解釋為“中立不倚,執兩用中”,即在處理問題時,要把握好兩個極端之間的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選取適中的辦法。
時中:強調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場合和條件,靈活地把握中庸之道,做到與時俱進、因時制宜。
慎獨:《中庸》主張慎獨,即在獨處時也要謹慎自律,遵守道德規范。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自覺地按照道德準則行事。
忠恕:這也是中庸思想的重要體現。“忠”要求盡己之心,積極為人;“恕”則強調推己及人,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與人交往中,要以忠誠和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多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
自我修養: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的理想人格。
這些思想不僅體現了儒家哲學的基本原則,也在個人修養和社會和諧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指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