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升級渴求新型工業人才
2025-03-28 10:35:11 來源:經濟日報 編輯:
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是寫進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任務。近年來,諸多新行業、新賽道紛紛涌現,一些傳統產業也長出了新枝丫。一批充滿活力與創新的新職業借助這一發展勢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為就業市場注入了新鮮血液。這些新的就業增長點發展勢頭如何?從業者職業成長空間怎樣?新職業存在哪些新問題新情況?記者深入多個新職業扎堆的行業領域展開調研。

  在人社部發布的多批次新職業中,有不少屬于高新技術領域,這些新行業需要哪些新型人才?來自“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廣東東莞市的探訪頗有說服力。

  他們自如應對自動化車間里各種人機交互場景,操控機器人精密定位、快速分揀;他們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設計出適用不同行業的智能制造系統,大幅提高生產效率;他們用數據訓練AI模型,實現對電子產品瑕疵的微米級視覺檢測……隨著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一批在新崗位上引領潮流的新型人才,成為助推中國制造邁向高端的“新質生產力”。

  粵港澳大灣區正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承載地”,東莞市成為制造業新崗位、新人才富集地。新崗位如何從龐大的制造業體系中孕育?相關人才供需狀況如何?如何建立讓新型人才與現代化產業同頻共振的培養機制?針對一系列問題,經濟日報記者深入“世界工廠”東莞探尋。

  蓬勃生長的“生態雨林”

  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走進制造業名城東莞,能夠找到人社部近年來發布的多種新職業。誕生于東莞萬億級電子信息、千億級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中的這些新崗位,大多擁有更高的從業門檻——能用新技術解決新問題。

  2021年,東莞在GDP破萬億元的新起點上明確了“科技創新+先進制造”城市底色,到今天,兩座高聳的“金字塔”比肩而立——一座是以中國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大科學裝置和大平臺為塔尖,數十家新型大學和新型研發機構、成千上萬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企業研發機構等匯聚成的科技創新體系;另一座是由華為、OPPO、vivo等龍頭企業引領,3000多家專精特新企業、超1萬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超22萬家工業企業構成的先進制造體系。

  正是科技創新體系與現代產業體系的交織融合,孕育了多樣化的新職業。深入東莞可以發現,一片由各類新型人才構成的“生態雨林”正蓬勃生長。

  “雨林”中,有豐潤密集的“苔蘚”——活躍在制造一線,來自中職、高職院校具備新興技術運用能力的技能人才。

  戴上VR頭盔,集成電路制造封裝產線便呈現眼前,學生們通過“虛實聯動”的操作,學習最新的集成電路制造工藝……這是東莞理工學校與紫光集團、華為等龍頭企業聯合開設的現場工程師培養專班教學場景,經“訂單式”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將走上企業的集成電路封裝、人工智能數據處理等新崗位。“面對新事物、新挑戰能很快適應,這是公司看中我的地方。”從該校畢業進入華為的王警敏說。

  越來越多新型人才走上智造一線。“升級后的智能化工廠,一個或幾個工人就管理一個工廠,能適應新環境的人非常緊缺,需要批量培養。”東莞理工學校黨委書記巫云說。“數字化、智能化職業場景越來越普遍,企業對于能夠在生產一線解決現場復雜問題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尤為迫切。他們不僅要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還要能應用新工具和新技術手段。東莞恰好能為培養這種人才提供土壤。”東莞市教育局副局長徐澤文表示。

  “雨林”中,有高大茂盛的“喬木”——沉浸于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等大科研平臺中,為制造業鍛造新質生產力、實現“換道超車”提供支撐的高端人才。

  在2024年底的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上,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走進直播間“云上”招才引智,帶來人工智能應用研發崗、極化中子實驗崗等20個崗位,開出豐厚待遇招攬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被譽為“超級顯微鏡”的散裂中子源助力解決了多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并在自身建設運營中培養了大批工程碩博人才。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同樣是高端人才的搖籃。以研究生田孟羽所在的鋰離子電池新材料研究和中試線建設團隊為例,他們研發形成一整套產業化技術體系,為企業帶來巨大效益。

  “雨林”中,還生長著一些“稀有物種”——馳騁于數字化和AI時代的開發者和創業者,他們不斷在未知領域開辟新的應用場景和產業機遇,成為新制造的“智慧大腦”。

  在2024年底的華為開發者年度盛典上,眾多開發者聚集華為松山湖基地分享精彩故事。“我曾是一名懵懂的開發少年,在低谷期擁抱鴻蒙生態,發現了一個被忽略的大市場。傳統地球儀是被大廠忽略的洼地,沒有被很好的數字化,Earth元地球應用就此誕生。”廈門元地球科技創始人林志標講述,“經不懈努力,我們取得了移動端數字地球賽道第一的成績,獲得廣泛認可。以釣魚用戶為例,使用我們的歷史影像,可以很好地查看四季變化,從而尋找到合適的釣魚點。”

  “生態雨林”蓬勃生長,卻難滿足向新而行的制造業所需。“高端人才缺乏體現在整個鏈條——從高技能工人、卓越工程師到頂級科學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基因與大數據研究院院長劉興軍說。

  東莞今年用工規模達544萬人,是觀察制造業崗位和人才新趨勢的風向標。在東莞328.2萬人才中,制造業人才高達133.6萬人,但新型人才不足帶來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亟待解決。當前東莞監測企業求人倍率為0.91,供大于求;而技能人才求人倍率為1.45,供不應求。

  厚植產業沃土,才能讓新人才與新崗位彼此適配、同步生長。東莞日前瞄準“人工智能+先進制造”賽道,多措并舉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工業制造體系,填補迎面而來的人才缺口是其中重要一環。“東莞將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終端兩大主攻方向,強化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廣度和深度。”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劉光濱表示,東莞將大力引育人工智能人才,到2027年培養、培訓、評價人工智能領域技能人才不少于3萬人次。

  企業開門育才成趨勢

  對于制造業企業而言,誰先把握新人才,就把握住了新賽道上的機遇。

  與AI技術緊密結合的機器視覺被稱為“工業之眼”。OPPO、vivo所在的東莞長安鎮,近年來在千億級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集群基礎上,機器視覺產業蓬勃發展。廣東奧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賽道上的領跑者,不僅積極與高校聯合培養碩博人才,還承擔了廣東省重點研發項目——微米級實時視覺檢測技術研究項目。深度參與該項目的華僑大學研究生鄧永滄研發出基于深度學習模型的工業應用軟件,可提升電池產品的良率;參與的新能源項目成果更帶動上億元營收。

  “向智能制造轉型的關鍵階段,東莞企業對相關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渴求程度持續走高。”廣東智通人才連鎖集團人力資本研究院院長姜允萍告訴記者,他們新近對東莞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職業供求狀況的抽樣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一趨勢。

  在高端裝備制造行業,智通研究院采集東莞449家規上企業2024年的招聘數據分析發現,企業已構建起完整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生態體系,以工業視覺系統運維員、數據分析處理工程技術人員等為代表的6類新興職業群,是該行業典型的職業需求之一。“這些職業雖然占比不高,但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智能制造加速發展,具備新興技術應用能力的人才將成為未來企業爭奪重點。”姜允萍分析。

  在電子信息行業,新職業增長態勢更為明顯。全球每5臺智能手機,就有一臺出自東莞品牌。智通研究院對智能移動終端產業的調查顯示,規上企業招聘需求分布于研發、測試、制造各環節。“行業新興職業群中,與工業機器人相關的系統操作員、系統運維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人才需求指數分別達7.33、2.80、1.85,需求非常旺盛;數字化人才也有顯著發展潛力,企業需求穩步上升。”姜允萍說。

  記者走訪發現,不論是奮力向數字化攀升的傳統企業,還是馳騁新賽道的新制造企業,都意識到涵養新型人才“蓄水池”的重要性。產教融合“開門育才”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在東莞新型工業化的核心引擎松山湖科學城,華為終端等行業領軍企業拔節生長。模具行業專精特新“小巨人”東莞模德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服務了上千家龍頭企業,將全新打造的數字化工廠落地于此。“工業產品中60%到80%的零部件生產依賴于模具。但模具行業企業非常小和散,企業做數字化轉型非常艱難。我們在松山湖的新型工廠,有90%的工藝和工序實現自動化,有望構建出全棧數字化制造方式。”模德寶董事長成亞飛說,“但我們發現一個新問題——缺少真正懂產業數字化的人才。為此我們把數字化工廠開放給高校,一起培養數字化復合型人才。”

  在智能移動終端賽道保持領先的華為,更是不拘一格營造人才生態,探索從現場工程師、技術領軍人才到極客開發者的全鏈條數字經濟新人才引育和聚集模式。

  “2021年,華為首次與廣東中職學校開展多維度、深層次合作。雙方共建華為鯤鵬產業學院,通過校企混編師資團隊建設,構建與開發信創人才培養體系。”華為東莞教育醫療總經理梁志強介紹,華為正與東莞教育系統緊密合作,瞄準產業所需,參與莞邑現場工程師培育中心建設。

  “開發者是華為生態的中流砥柱。華為攜手生態伙伴、開發者、高校和開源社區共建根生態,加大對開發者生態的投入和支持力度。”華為首席開源聯絡官任旭東表示。華為云開發者聯盟產品部部長王希海介紹,華為全球開發者已超過1200萬名,正打造統一的開發者生態平臺,帶動計算產業和終端產業發展。為此,華為打造了面向全球的頂級開發者賽事,還面向全球開發者發布“沃土云創”扶持計劃,為開發者提供學習培訓、技術輔導以及資源、資金等全方位扶持……

  盡管一些龍頭企業已探索出校企聯培的有效路徑,但對更多渴求新型人才的企業來說,“開門育才”之路還需各界共同努力。

  像造車一樣育人才

  如何解決制造業新型人才的批量培養難題?“就像比亞迪造車一樣,培養這批人才要有整體性規劃。”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專家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副校長徐曉飛打了個形象比喻,“造車得先設計工廠,再設計生產線,然后才有一個個工作站,最后車輛才能下線。‘造’高層次工業人才也一樣,要打造試點院校、專業課程、實訓基地,再加上產學聯合研發等,構成一個培養生態。”

  邁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東莞早早開始探索。“為批量培育產業急需人才,2017年起,東莞以研究生聯合培養為抓手,探索優秀工程師培養路徑。2022年,教育部在全國試點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東莞成為首批4個試點城市之一。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探索。”東莞市科技局四級調研員區合笑說。

  “中央為什么要將卓越工程師作為國家戰略人才力量進行部署?就是要解決工程師培養與市場需求明顯脫節這個問題。”浙江錢塘基礎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東敏曾在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任職多年,深度參與東莞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卓工院”)建設。在他看來,新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培養方式從知識導向轉變為問題導向,最終目標是為企業賦能、為新經濟轉型賦能。

  “人才培養的主體是高校和企業,而研究院更多是統籌者、組織者、服務者角色,整合高校院所、行業組織、科技企業的優秀資源。”卓工院綜合管理部副部長潘曉蕾介紹,首先是統籌全市科教資源和產業界資源,高位推進。東莞市將卓越工程師培養納入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出臺系列扶持政策,統籌推動職能部門協同、合作企業支持、高校聯動以及領域內專家指導,使校企“朋友圈”越擴越大。截至2024年,合作企業已有華為、天域半導體等504家,參與高校有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187家。

  高層次工業人才要在產業場景里培養。卓工院組建了工業軟件、智能制造、集成電路、新材料4個卓越工程師創新中心,并打造4個聯合培養基地。“創新中心探索‘政府+高校+產業界’運行機制,負責挖掘企業技術需求、凝練培養課題、組織攻關、開發培養方案及推動成果轉化。”潘曉蕾介紹。

  以真實項目牽引卓越工程師培養是“東莞模式”的鮮明特色。“帶項目入學是培養要點。”潘曉蕾說,東莞正建立“一縱一橫”項目庫,“一縱”針對國家和省市重大項目,梳理核心攻關領域和人才培養需求,推動校企對接;“一橫”則針對企業自主研發項目,凝練企業需求,“翻譯”成可與高校對接的項目,給予招生指標支持。

  數智化浪潮翻涌向前,制造業的職業賽道不斷煥新。前不久,東莞集中亮相了新一批卓越工程師培育平臺。“東莞正依托豐厚的制造業基礎,火力全開,競逐千億、萬億產業新賽道,我們將推動人才與產業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東莞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姚家慶說。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日本人与黑人videos系列| 免费毛片a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女合集六超多超嫩部| 99re6在线| 日本肉漫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 黑人解禁濑亚美莉|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jizz在线播放| 成人美女黄网站视频大全|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色妞色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日日橹狠狠爱欧美超碰| 久草福利资源网站免费| 欧美性色欧美a在线播放| 又爽又刺激的视频| 青娱乐欧美视频| 在线视频国产一区| 久久免费国产视频| 樱花草视频www|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色屁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在线a免费观看最新网站|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国产a理论片| 精品久久人人做人人爽综合| 国产日韩在线亚洲字幕中文| 53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mp4| 怡红院亚洲色图|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三级高清电影全部| 亚洲国产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