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在上海舉辦,專注于神經科學的全球制藥公司靈北首次亮相進博會。圍繞“專注創新者”這一主題,靈北首次于進博會上展示了偏頭痛創新療法、神經科學領域的創新成果,以及為推動創新療法、藥物惠及更多中國患者而做出的諸多努力。
第七屆進博會丹麥生命科學館-靈北展臺
靈北中國(大陸和香港)總經理霍衍思(Jens Hoeyer)表示:“進博會,這一由中國發起、全球共享的國際盛會,正以其強大的‘溢出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跨國企業的參與。作為首次參加進博會的新朋友,今年我們在進博會上全面展示了靈北作為一家專注于創新的企業,70年來如何專注神經科學領域,如何致力于為未滿足的腦部疾病患者的需求開發變革性的治療方法,以及我們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就。我們希望能借助進博會這一開放平臺,加速將靈北的全球創新成果引入中國,并擴大與本地腦部健康生態系統相關方的合作,給中國患者、照護者和社會帶來積極的影響,為‘健康中國2030’做出貢獻。”
首次亮相進博會,持續踐行對中國患者的承諾
進博會成功舉辦七屆以來,已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通過進博會,越來越多醫藥保健、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在中國首發、首展。隨著這些創新成果不斷落地,將有更多中國乃至全球患者獲益。
作為專注于神經科學的全球制藥公司,靈北雖是首次在進博會上亮相,但卻已是中國腦部健康領域的老朋友了。20世紀90年代,靈北通過合作方式進入中國,2007年在華成立商業分支機構。在過去的17年里,靈北始終以“促進腦部健康,改變廣大中國腦部疾病患者的生活”為目標,在中國上市了6款產品,涵蓋抑郁癥、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并累計幫助了數千萬名中國腦部疾病患者。
此外,長期以來,靈北還不斷發揮自身優勢,與相關部門、專家學者等各方合作,積極推動、促進丹麥和中國在腦部疾病等重點治療領域的醫學交流,為中國的健康事業貢獻力量,共同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疾病教育和診療水平。
通過此次進博會,靈北再次展現了堅守中國市場和對中國患者承諾的決心——中國是靈北全球的第二大市場,靈北將繼續以患者為中心,通過全球同步開發、加快市場準入、加速數字化創新、拓展合作等方式,深耕中國市場,踐行對中國患者不變的承諾。
加速創新性療法落地,推動偏頭痛藥物惠及中國患者
在腦部疾病中,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致殘性原發性頭痛。全球有超過13億人患有偏頭痛。在中國,約有1.3億人患有偏頭痛。偏頭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損害外,還與腦白質病變、認知功能下降、后循環無癥狀性腦梗死等有關聯;此外,偏頭痛還可與焦慮、抑郁等疾病共患。
國內一項橫斷面研究納入了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23家醫院就診的2868名原發性頭痛障礙成年患者,只有16.5%的偏頭痛患者在參加研究前接受了預防性藥物治療,預防性治療并不充分。而預防性治療可以讓患者更少發作,發作持續的時間更短,疼痛的強度更輕,盡快回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靶向CGRP的預防性治療創新藥物的出現,則為預防性治療增添了有效手段,推動了偏頭痛診療的變革。
靈北將改善偏頭痛治療作為在中國的首要任務,并持續推動偏頭痛創新療法落地中國。靈北用于偏頭痛預防性治療的CGRP靶向單克隆抗體藥物艾普奈珠單抗,也在此次進博會上首次亮相。2022年11月,艾普奈珠單抗落地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2023年6月,艾普奈珠單抗在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海南醫院完成首批患者用藥;2024年10月,艾普奈珠單抗通過“港澳藥械通”審批,首批將在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展開臨床應用;2023年、2024年,艾普奈珠單抗均成功納入“北京普惠健康保”海外特藥目錄。
首秀神經科學創新成果,專注創新再拓維度
進博會上,“創新”是熱度最高的幾個關鍵詞之一。“促進腦部健康,改變生活”是靈北的目標,而專注患者需求激發出的創新力,已成為靈北朝著目標邁進不竭的驅動力。此次進博會上,靈北首次展示了在神經科學領域的專注和創新進展,向神經專科和神經罕見病領域拓展的階段性成果,以及致力于為更多腦部疾病患者開發變革性的治療方法。
靈北在神經罕見病領域已開展針對先天性腎上腺皮質增生、庫欣病、多系統萎縮、發作性睡病等疾病療法的研發,在神經專科疾病領域已開展頭痛、神經退行性疾病及其他神經專科疾病療法的研發,共有7項進入臨床試驗階段,2項進入上市申請階段。
憑借在腦部領域的專業知識,靈北已推出了30多種治療方法,產品組合遍布80多個國家,日均覆蓋人數超過800萬,減輕了數百萬患有腦部疾病的患者的負擔。今后,靈北還將通過尖端科學和強強合作,從其傳承領域擴展到神經專科和神經罕見病領域,為更多的腦部疾病患者、照護者和社會帶來希望。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