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潘雨潔
22輛農機、篷布大卡車、皮卡車、老式轎車依次排開,占據整個廠房。在這間青海省監獄管理局大型車輛展廳中,每件展品都有自己的“名片”。
紅色“55輪式拖拉機”名叫“鐵牛”,前杠上寫著“出生年月”:1979年10月。微電影《五十七公里》中,張天文載著戲中主持修路的陶書記,在牧民們的歡呼雀躍中,將它開進通車典禮現場。
該片改編自真實事件,講述20世紀70年代,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公社書記陶振華帶領干部和牧民,花費五年時間、歷經千辛萬苦,僅靠雙手修通57公里縣社公路的故事。
為還原真實的年代感,片中搭建諸多場景、大量使用道具。唯在拍攝通車儀式這場戲時,老式拖拉機“鐵牛”和老式“青海湖”牌篷布卡車緩緩駛進片場,將歷史與現實相牽:它們都來自過去,誕生于雪山公社修路的同一時期。
也是在那時,參加工作不久的張天文第一次與它們相見。
資料圖為開進微電影《五十七公里》片場的老式拖拉機“鐵牛”和老式篷布卡車“青海湖”。馬銘言 攝
物資匱乏的年代,拉運糧食、購置生活用品、運送人員,都離不開老篷布卡車。二三十年間,它們穿梭在偏遠的青海省海西州諾木洪國營農場(屬該省監獄系統)與省城西寧之間,灰頭土臉地維系著人們的生活日常。而維護、修理所有車輛,則是張天文的職責。
條件所限,那時修車需要的配件幾乎都是親自動手做。“從車底支撐的工字梁,到車身的大梁、鋼棒、角鋼,都是自產自制。”張天文說,“鑄造時,把鋼、鐵、銅等材料按一定配比,放在鋼爐里重新煉,出爐后倒在模具里、上車床,各部位的配件柔韌度不一,要精準把控。”
影片中,車門上噴有“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雪山人民公社”字樣的“青海湖”篷布卡車,在轟鳴聲中順利開上新修的公路駛向遠方。而實際拍攝時,這段路卻很難行。
“盡管出發前仔細檢查過,太久沒上路的‘老家伙’們還是狀況不斷。”張天文說:“片場冷,拖拉機上的水泵凍壞了、發動機皮帶斷了、排氣管震掉了,老卡車也掛不了擋。”他只好一路跑、一路修。
“對付這種情況,我還算輕車熟路。畢竟以前遇過的,比這復雜多啦。”他笑稱。
2012年,青海省監獄系統籌建博物館,從各地收集的“退役”老車要集中修復改造。“時隔多年,很多老車已殘缺不全、面目全非。”張天文回憶。
修復改造是大工程,得按部就班。“一般鐵皮受損最嚴重,只能照圖紙上的尺寸重新裁,弧度、角度,都用機器壓出來,保證嚴絲合縫。”他說,“車身配件要補齊,再用砂布整體打磨、重新上漆,連車斗上的木封條,都要仔仔細細再刷一遍。”
他帶著兒子,歷時兩年多,才完成整體修復改造。如今,展廳中的22輛老車“修舊如舊”,外觀大氣、復古味十足。透過駕駛室玻璃向內望,皮座椅上破舊的海綿、窗縫中積攢的灰塵等細節,都像往昔歲月的注腳,被精心保留。
從“老家伙”們身旁依次走過,張天文仿佛又回到與它們初見的歲月。那時,它們嶄新出廠、整裝待發,他也正青春。光陰流轉四十余載,它們老得進了展廳、成為歷史,他還在守護著。
1977年至今,張天文先后輾轉青海省海西州、西寧市多地工作,從農場車輛修理工到管理小汽車修理廠、成立舊車博物館,他從未離開基層一線。“喜歡又擅長的事干了一輩子,我是幸運的。”他說。
資料圖為微電影《五十七公里》海報。微電影《五十七公里》出品方供圖
微電影《五十七公里》中,雪山公社牧民用雙手鋪就的路,早已被柏油高速替代,老式“青海湖”的車斗里,滿載的希望變成了回憶。而造路、修車的“愚公”們,一直都在。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