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產業創新發揮策源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經超過18%。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正加速轉化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產業創新要求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2024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全球占比超60%。二者的充分融合,對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近年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從《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到《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從《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到《關于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這些政策對于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更好發揮科技成果評價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起到重要作用。
各地也先后發揮特色優勢,因地制宜出臺相應舉措。例如,去年9月份,江蘇省會同教育部落地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實現優勢高校與優勢產業“雙向奔赴”,形成高校科技創新全面支持產業創新的有效模式,有力支撐建成現代化產業體系。又如,陜西省不久前成立省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共同體,匯聚科技、產業、金融等多方力量,發揮科技策源和組織賦能作用,優化創新生態、推動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并非線性疊加,而是一種生態的重構。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目前還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卡點、堵點。比如,科技成果轉化不及時,人才資源流動存在“玻璃門”的情況,協同創新還有“兩張皮”現象,等等。接下來,應堅持問題導向,把握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工作主基調,穩妥有效施策。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推動企業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逐漸形成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主體的新型創新體系。
突出人才創新。科技競爭、產業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要努力培養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產業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人才成長保駕護航。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創新熱情。釋放高校師生創新潛能,總結提煉“三三制”等培養模式,發揮“技術原漿”效應,讓人才創新實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效果。
打造生態創新關鍵能力。當前,“科學—技術—產業”演進周期縮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速。在產業創新方面,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機制供給,特別是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個面向”,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聚焦關鍵能力,高標準推進技術等創新要素市場化,確保創新鏈產業鏈無縫對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產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通過創新風險共擔基金降低企業試錯成本,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健康生態,讓創業者勇闖敢闖“無人區”。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