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20年6月,我國網約車用戶規模達3.40億,占網民整體36.2%。專家指出,巨大的規模下,行業已經呈現出一超多強的局勢,頭部企業甚至占有重要支配地位。專家認為,網約車出行行業反壟斷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需要加速推進。
隱形“二選一”、高傭金“捆綁”,網約車亂象多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企業責任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聯合發布的《2021年中國一線城市出行平臺調研報告》顯示,受訪網約車司機中,每月總收入均值為11941.75元,但實際收入均值約7700元/月。
報告指出,高收入主要是由超負荷運轉帶來的。有49.21%的網約車司機每日出車8至12小時,27.38%的司機每日工作12至16小時,4.37%的司機每日工作16至20小時,每日工作4小時以下的司機占比僅2.78%。
專家指出,司機高負荷工作,一方面是為了補貼成本,另一方面則是受限于平臺規則。平臺在不斷占據市場份額中,逐漸擁有較大話語權。比如美團打車,剛開始允諾只收8%抽成,但自去年開始要收28%。
有司機表示:“如果不出車分會掉,分掉了就會影響接單,因而需要每天都跑”。各平臺對于防止司機疲勞駕駛有所規定,但司機們認為,“要求強制休息的要求很雞肋,因為20分鐘無法真的休息,有時只能在路上空跑”,實際上與規定初衷相悖。
此外,隱形“二選一”條款也事實存在。根據報告,有司機反映,對于自有車輛,平臺并不限制其加盟其他平臺的數量,然而平臺在派單時,會對合作較為深度的專車有所傾斜;對于對公司機,租車公司出于與平臺進行的合作,往往會強制其進行“二選一”。
“數據顯示,加盟一個平臺網約車占比54.4%,加盟兩個網約車平臺占比24%,加盟三個平臺網約車占比12%。”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何曉斌說,互聯網出行行業已經形成了以滴滴為首的一超多強的格局,甚至是違背商業邏輯的現象。
高抽成問題就是壓在司機肩頭的“大山”。何曉斌舉例說,抽成方面滴滴平臺平均是27%,非滴滴平臺是是24%,可以看到滴滴抽成比例顯著高一些。在他看來,這就是一超多強格局帶來的負面影響。
行業濫用支配地位,專家稱反壟斷刻不容緩
業內人士指出,一般認為,當一個頭部企業出現壟斷趨勢時,往往意味著依附于平臺的“商家”話語權和選擇權的削弱,原因在于依賴越強越可能會受到某些權利的侵害。上述現象無疑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一問題。
“要解決互聯網出行的衍生問題,立法是根本。比如某些平臺,它的數據所有權到底是誰的?它有沒有公平競爭,有沒有落實’人民至上’的理念?”上海市政協主席周漢民指出,當前互聯網出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必須著力解決。
“談及壟斷行為,一般繞不開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兩個層面。”北京達曉律師事務所主任林蔚指出,以滴滴為例,截止到2020年10月,滴滴全國訂單量是6.24億單,其出行月訂單量也已高達5.62億,以一線城市約1億的活躍用戶為背景,滴滴顯然已經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除此之外,滴滴以非常隱蔽的行為來實施“二選一”,比如要求汽車租賃公司只能與其獨家合作,并用高額違約金和解除合同的方式來鎖定這一交易。
網約車行業分析師盧布認為,行業要實現長久發展,首先要貫徹落實國家政策,網約車與其他城市運力實現差異化經營;此外,瞄準多元化的出行場景,破解網約車行業內卷;同時,應保障司機合理收入,不管大平臺,還是小平臺,平臺和司機之間要唇齒相依,讓司機更有獲得感。
業內人士指出,滴滴平臺的優勢在于平臺流量較大,能夠為司機提供數量較多、類型多元的訂單,但同時其規則制定的不合理、過高抽成、以及對于司機的執行嚴苛和平臺管理的一定缺失,都容易引起司機不滿。與之相比,另一些聚合類平臺正在“異軍突起”,并依托強大的聚合優勢在訂單數量和接單速度上獲得司機們的認可,這種聯合廣大小平臺對巨頭滴滴進行“圍剿”的新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流量。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