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史前文化研究分會會長朱乃誠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2009年在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漓渚鎮九板橋村征集發現的歷史文物玉戈和玉圭,為探索被淹沒3500多年的古越國早期開發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紹興九板橋玉戈。(朱乃誠 供圖)
他說,紹興九板橋玉戈玉圭的玉質和受沁程度基本相同,兩者均為征集品,缺乏出土信息,無法斷定埋藏年代,但通過與二里頭遺址墓地出土的兩件玉戈和三件玉鉞進行對比分析研究,確認紹興九板橋玉戈玉圭是二里頭文化二期制作的作品,為夏王朝遺物,其中,九板橋玉圭可能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二里頭文化制作的玉圭。
這次分析研究說明,紹興九板橋玉戈玉圭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從中原地區來到古越國核心區域,顯示古越國的開發與夏遺民奔越有關,也印證了司馬遷記述“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的說法有史實背景依據。如何從中原來到古越國地區
九板橋玉戈玉圭都是中原地區二里頭文化二期的作品,但它們卻出土于古越國的核心地區浙江紹興,其考古學文化屬性和出土地點這兩方面的現象,隱含著兩個有待探索解決的問題:一是九板橋玉戈、玉圭是何時來到古越國地區的?二是它們因何種原因離開中原地區?
朱乃誠指出,近年來在鄰近的福建省西北部光澤縣走馬嶺遺址發現的二里頭文化玉器,為探索解決九板橋玉戈玉圭何時從中原地區來到古越國地區提供了重要依據。
公布的光澤走馬嶺遺址發現的玉器有8件,分別為1件牙璋、1件玉璋、1件有領玉璧、1件玉環、1件雙聯玉璧形飾、3件玉玦,依據這8件玉器中制作年代最晚的牙璋屬二里頭文化四期,推定這8件玉器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從中原地區來到福建西北部,其埋藏年代在商時期。
二里頭玉戈。(朱乃誠 供圖)
九板橋玉戈玉圭是二里頭文化二期的作品,其玉質與走馬嶺二里頭文化四期牙璋的接近。依據走馬嶺牙璋、玉璋等玉器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從中原地區來到福建西北部的現象,推測九板橋玉戈玉圭也應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從中原地區來到古越國地區。
朱乃誠認為,關于九板橋玉戈玉圭從中原地區來到古越國核心區域的途徑,根據在安徽中部地區發現一批二里頭文化三、四期的銅鈴、戈、戚、鉞等文化遺存,顯示安徽中部地區可能是連接中原地區與東南沿海地區的重要文化通道。據此推測,九板橋玉戈玉圭很可能通過安徽中部地區來到古越國核心區域。反映夏遺民奔越考古文化現象
朱乃誠說,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二里頭文化三、四期是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或將二里頭文化三期與四期前段作為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也有學者認為目前尚不能確認其是夏王朝時期的夏文化。
他自2013年以來持續開展研究,認為以二里頭遺址三、四期宮城、宮殿建筑基址、牙璋及與其相關聯的一批高檔文化遺存,是商湯滅夏之后的“湯作夏社”的遺存,并提出在石峁一帶、山東地區、湖北與湖南、安徽、福建、四川、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等中原以外地區大半個中國的區域內發現的二里頭文化高檔文化遺存,都是二里頭遺址三、四期作為“夏社”時期及二里頭四期之后“夏社”被廢黜而從中原地區傳播出來的。這也是夏王朝被商湯滅亡之后,夏遺民流闖四方這一歷史事件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種文化現象。
紹興九板橋玉戈玉圭的發現以及它們是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來到越地、在商末之前埋藏在古越國核心地區的現象,再次顯示夏王朝被推翻之后夏遺民從中原地區向四方擴散的史實。
紹興九板橋玉圭和二里頭玉鉞。(朱乃誠 供圖)
朱乃誠強調,二里頭文化制作的九板橋玉戈玉圭在二里頭文化四期之后來到古越國核心地區的歷史背景,應與夏遺民由中原地區向四方逃亡過程中的一分支來到古越國地區這一歷史事件有關,也即夏遺民奔越反映在考古學上的一種文化現象。
此外,夏王朝是否制作、使用玉圭,長期以來沒有定說。九板橋玉圭的發現,既說明夏王朝是制作并使用玉圭這一史實,也彰顯夏王朝玉圭的形制特征。
朱乃誠表示,他通過對全國40多處地點發現的100多件牙璋的分析,初步考察了夏遺民流闖四方的現象,也揭開古越國開發與夏遺民奔越有關的這一歷史背景。
紹興九板橋玉戈玉圭的發現,雖然僅是目前所了解到的極其有限的分布在古越國核心區域的二里頭文化遺存,“但這一發現既豐富了夏文化遺存,也開拓了夏王朝與古越國探索的研究視野,并昭示著在古越國區域可能存在著一批較為豐富的夏文化遺存,有待發現。”朱乃誠說。(完)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