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頒發“優秀組織單位”獎。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于2024年12月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精心策劃并舉辦“過年——春節主題展”,該展覽匯聚了31個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港澳臺地區的500余件(套)展品、15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通過動靜結合、展演一體、內外聯動等方式全方位喚起觀眾兒時家鄉的年味記憶。在86天的展期內,累計吸引近60萬觀眾參觀(海外觀眾近萬人),媒體播放總量近9000萬次,帶動館內相關消費達1000萬元。
展覽期間,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邀請了150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展示,組織開展了110場非遺展演活動,開展公益講座243場。以“非遺+科技”“非遺+展演”“非遺+市集”的沉浸式文化體驗一躍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門打卡點。
陜西潼關西北綜勘黃河老腔藝術團現場表演《黃河謠》。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供圖
王晨陽表示,展覽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各方支持與協作。全國各地非遺中心、文旅部門積極響應,選送特色展品、組織傳承人赴京展示,眾多工作人員和傳承人放棄春節假期,為展覽的順利開展付出辛勤努力,使展覽不僅年味十足,更充滿人文關懷。本次展覽是挖掘闡釋春節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意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的一次成功實踐。
山東省濰坊市文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宿立軍介紹,濰坊高度重視此次展覽,共組織3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60多位傳承人參與,展覽不僅推動了當地非遺技藝的傳承發展,更增強了傳承人的創作動力。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張嵐表示,在此次展覽中,蘇州非遺通過創新展示模式取得亮眼成績,“周周有爆品、一周一煥新”,未來將繼續推動非遺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持續探索非遺傳承發展的新路徑。
豐寧滿族剪紙代表性傳承人石俊鳳、北京玉雕代表性傳承人王建、陳氏面塑代表性傳承人陳道勇、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巖松等共同向館方表達了誠摯謝意。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胡雁在總結發言中指出,本次展覽的成功舉辦,體現了非遺在新時代的活力與魅力。非遺司將繼續支持中國非遺館工作,鼓勵全國非遺工作者共同努力,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