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稱,在6月29日閉幕的二十國集團(G20)大阪峰會上,針對海洋塑料垃圾,各國就引進2050年之前“減為零”的目標達成協議。首次顯示出主要國家攜手應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影響的姿態。雖然峰會提出了宏大目標,但據稱每年至少流入900萬噸的塑料垃圾的削減道路仍然險峻。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1日報道,6月29日,在G20峰會閉幕之后的記者會上,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達成了對減少全球海洋塑料垃圾來說具有重大意義的協議。將發揮領導能力,不斷作出貢獻。”
報道稱,達成協議的是被稱為“大阪藍色海洋愿景”的目標。為了數值目標的實現,納入了日本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旨在促進垃圾分類和管理的技術和派遣相關人才等內容。力爭“降為零”的路線圖將在今后敲定。在6月中旬的G20能源與環境部長會議上,已就新設立各國自主推動削減并提出報告的國際框架達成協議。今年秋季將舉行首次會議,磋商具體舉措。
G20占到世界塑料垃圾排放量的近五成。日本環境省的一名負責人針對此次協議表示:“具有劃時代意義,是世界感到這是重要問題的證據”。
據報道,G20針對“2050年減為零”這一充滿野心的目標達成協議,是因為急需應對迅速增加的塑料垃圾。
但削減并非易事。首先,塑料垃圾從哪里流出等污染狀況的調查并未取得進展。為了明確污染源,出口國和進口國均需要準確掌握塑料垃圾的現狀。
報道指出,但是,東南亞國家等發展中國家缺乏適當管理垃圾、掌握數量等的技術。存在塑料垃圾堆在野外,因臺風和大雨而進入海洋的情況。
應對舉措也交由各國自主推進。加拿大表示“最快到2021年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此外,歐洲議會也在2019年3月提出方針,表示將在更大范圍內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正在為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削減而全面采取行動。
但是,如果歐洲的行動沒有擴大至以日美為代表的各國,難以抑制塑料垃圾的流出。由于塑料垃圾跨越邊境流動,解決并非易事。
雖然實際使用的是日美歐等發達國家,但將無法完全處理掉的部分出口到發展中國家,因此生產國和污染源國家并不一致。即使各國單純采取抑制塑料購物袋等的舉措,也未必有實際效果。因此,需要國際性的更為緊密的合作。
報道稱,日本九州大學的磯邊篤彥教授表示,“G20達成協議意義重大”,但同時指出“2050年并非基于科學數據的目標。今后詳盡的統計資料將更為重要”。
資料圖片:3月14日,在日本德島縣上勝町的垃圾處理中心,工人們整理垃圾。2013年9月,上勝町通過了“零浪費宣言”,提出在2020年之前實現零垃圾排放,盡最大努力消除焚燒和填埋的垃圾,建設不會產生垃圾的社會。(新華社/法新社)
關鍵詞: 海洋塑料垃圾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