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4000億只沙漠蝗肆虐印巴地區”的消息一度在國內互聯網上刷屏。但據《印度時報》報道,當前印度蝗災已基本結束,目前僅拉賈斯坦邦部分地區仍有少數蝗蟲聚集。
那么“4000億只沙漠蝗”從何而來,又因何突然接近消失?《環球時報》記者查閱聯合國糧農組織官方網站,均未發現此次蝗災數量的表述內容。而根據公開報道進行追根溯源,1月17日美聯社報道稱,一個蝗蟲群就長達60公里,寬40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數量可達1.5億只。有媒體據此計算,就得出3600億只沙漠蝗大軍進犯印巴的報道。而在之后的報道中,3600億只進一步演化成了4000億只。
根據印度官方的報道,目前,這一場蝗災已被控制。但聯合國糧農組織卻表示,另一場嚴峻的沙漠蝗災正在肆虐東非。那么印度將結束的蝗災與東非蝗災是什么樣的關系呢?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張澤華19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目前印巴邊境的沙漠蝗是2019年6月份從東非遷飛而來,借助強大的西風急流一路向東,飛越西亞到達印巴邊境地區。經過產卵繁殖之后,形成近期的蝗災。而今年的蝗群正在東非生成,只有到了6月份氣候條件適宜時,沙漠蝗才能遷飛到伊朗南部、印巴邊境地區。
張澤華認為,今年的蝗災規模比較大,原因是沙漠蝗前年和去年數量比較大,造成產卵量大增。另外,非洲發生區形成比較大的降雨,有利于蝗蟲孵化,造成今年的數量呈指數放大。讓好多國家措手不及,因而未形成有效的防御。
張澤華認為,由于青藏高原阻隔,到達印巴的沙漠蝗直接遷飛進入中國內陸地區的可能性極小。但他提醒,沙漠蝗擴散區可到達緬甸西南部,夏季為成蟲期,如果印度洋西南季風異常強勁,在3000米高度翻越橫斷山脈機會將會大增,遷飛進入我國云南境內可能性較大。
張澤華建議,對這一可能的險情應高度重視,加強統一領導,實時動態監測,做好物資儲備,制訂防控預案,建立國際合作溝通機制,加強科學研究力度,共同應對威脅。(倪浩)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