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已經接近四成。“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一步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在4月20日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數字經濟的機遇與挑戰”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數字化的浪潮層出不窮,在消費品時代仍有發展空間,在監管方面,社會各界對于數字時代下企業發展基本規律的認識還遠遠不到位,需要保持虛懷若谷的心態。
數字經濟蓬勃發展 消費互聯網下半場剛剛開始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數字經濟的機遇值得期待,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看得見、摸得著的與消費相關的數字經濟會繼續發展,比如電商配送、需求匹配等將更加精準,又比如自動駕駛、線上醫療等將持續發展; 第二、工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應用將更加廣泛,其中諸多生產環節和消費可以進行更好的結合;第三、為促進消費端和產業互聯網的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加大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也認為,數字化的浪潮層出不窮,在消費品時代仍有發展空間。他表示,疫情是消費互聯網的觸發器,催生出巨大的需求和流量,包括線上教育、線上培訓、線上辦公、生鮮店商等新業態,在疫情消退后都會持續發展。
歐萊雅中國首席執行官費博瑞表示,借助數字化,歐萊雅正經歷生產方式的轉型。“數字化使供應商、制造商能夠更好地洞察消費者,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我們也通過研發創新平臺從消費者那里吸取信息,創造出C2B的設計,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形成全鏈條的生態圈。”
羅漢堂秘書長陳龍認為,世界在變得智能化、有感知,這對企業來說是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消費互聯網其實還有非常長的路。我們進入了一個‘非必須品消費’的時代,即我們不需要消費,但是我們又要消費。而未來消費的決策是大家一起對照、討論決定。消費者的社群、數字化在崛起,消費決策正在前移。”陳龍說,“雙循環格局下,中國工業革命加消費革命的供給側和產業側的結合,將帶來巨大的機遇,其實下半場剛剛開始。”
專家:數字經濟監管應保持虛懷若谷的心態
疫情后經濟復蘇的過程中,數字經濟將起到多大程度的作用,各國又應當如何更好地利用數字經濟解決全球經濟的問題?對此,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表示,在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數字化是強化經濟韌性的重要因素。“疫情應對中,數字技術發揮了重大作用,在很多經濟體里,都有落后的經濟部門,其實它們在數字時代是有機會的,比如衛生、保健、遠程醫療和教育,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機會。”
我國“十四五”規劃綱提出,到2025年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10%。有機構預計,“十四五”期間我國數字產業有望帶動超過60萬億元的經濟產出。對此,李稻葵表示:“數字經濟機遇非常多,我個人認為60萬億打不住。如果按GDP的比例來算,未來可能GDP的50%以上都是數字經濟。”
專家同時提出,很多企業的互聯網數字化轉型的還在摸索階段,這一領域值得關注。沈建光認為,每個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有不同的需求。“真正深入每一個行業和企業、面臨不同的客戶,會發現不同的要求,它不像消費互聯網有幾百萬、幾千萬相同模式的用戶和產品可以規模化,所以針對不同需求的定制化成本會很高。”沈建光說,“接下來怎么在產業互聯網上培育出非常成功的企業,協助企業和政府數字化,值得思考。這是個藍海領域,可以得到非常豐厚的回報。”
對于數字經濟的監管, 李稻葵認為,數字經濟對人類社會,包括政治治理、經濟生活的沖擊,可能不亞于工業革命帶來的沖擊。社會各界對于數字時代企業發展的基本規律的認識還遠遠不到位,大家需要有虛懷若谷的狀態。“所以,我在兩個月前提出,國家層面應該對數字經濟專門成立一個數字經濟監管與發展委員會,把監管與發展的問題放在一塊兒討論,重點在發展,而不是監管。監管是為了發展,而監管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社會的利益相關方或者是企業。根本目的不是要懲罰這些企業,而是要保證我們的互聯網產業、乃至整個數字經濟,能夠健康發展。”
沈建光表示,我國是全世界中,非常旗幟鮮明提出把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國家,并且把發展放在了前面,所以我國數字經濟這些年實現飛速發展,背后其實有自上而下的推動力。但從現在開始,發展之后也應考慮監管。“在發展中創新,平衡好創新和監管的關系,這是至關重要的。”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