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在網絡直播平臺分享生活、展示才藝、展開社交活動,網絡直播平臺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但隨之也暴露出不良表演、宣揚一夜暴富等問題。
最近,一篇描寫某網絡主播在短時間獲得網友千萬元打賞的文章流傳,靠“打賞”致富引發爭議。對此記者展開了調查。
主播被“打賞”千萬元 高額收益引爭議
某平臺上某網絡主播直播時,有觀看者不斷向她贈送虛擬禮物。一個叫“至尊守護”的禮物折合人民幣1萬元,在一次直播中,該主播就收到了30個,總價值30萬元。
不久前,一篇講述該主播短時間獲得千萬元“打賞”的文章在網絡熱傳,說到她幾年來共直播600多場,累計獲得虛擬禮物折合人民幣達3000萬元。自媒體提到的“打賞”,是指觀眾通過直播平臺購買虛擬貨幣,再兌換成虛擬禮物贈送給主播。直播平臺會折算“打賞”禮物的價值,并與主播分成。這是他們重要的收入來源。
為了獲得“打賞”,主播會想辦法讓粉絲“刷禮物”。這是某主播和另一名網絡主播進行的網絡擂臺PK游戲,規則是比較兩方粉絲在規定時間內贈送禮物的多少,輸的人要接受游戲懲罰。一些粉絲為支持喜歡的網絡主播,不斷贈送禮物。在該網絡平臺上,標價最高的是66666抖幣的“至尊禮炮”,折合人民幣9523元。
近幾年,一些自媒體不斷炒作這名網絡女主播“最多一天賺500多萬人民幣”等有關巨額打賞的信息。在給她打賞的人員中,一個名叫“老爺”的賬號送出的禮物超過8000萬人民幣。正當大家議論此人的真實身份時,該賬號悄悄修改了網名,在網絡銷聲匿跡。
雖然“巨額打賞獲利”的真實性有待核實,但用這種“套路”吸引網友“打賞”牟利的行為和宣傳頻頻在網絡出現,沖擊著社會心理。
網友:過高的這種金額,可能會在社會上引起虛榮、攀比的風氣。
網友:一些主播賺打賞的方式比較極端,使用了一些言語上的PUA(情感操控),甚至是諂媚的方式,這樣的行為對消費者實際是不尊重的。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 佟麗華:網上說幾千萬甚至上億的打賞,但是背后到底有多少真實的打賞,這個信息是完全不準確的。在整個社會尤其在未成年人當中營造一種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的虛假現象,對于整個未成年人的人生觀的形成是非常有害的。
虛假手段炒作“網紅” 誘導網民消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有的網絡主播和平臺會用一些虛假手段獲取“打賞”,比如找“托”冒充粉絲、偽造主播人氣流量數據等,誘導不知情的網民跟風消費。
“95后”網絡主播小王告訴記者,一些主播通過連麥PK刺激粉絲打賞的行為被叫做“騙票”,之所以叫做“騙”,是因為其中存在大量套路。比如運營團隊會假扮粉絲刷禮物,營造緊張氣氛,進而騙取網友跟風打賞。
網絡主播行業知情人士 小王:就是有運營團隊,其實都是跟公司內部的人連線,然后假裝不認識,做PK。我在某直播平臺上有好幾個朋友,粉絲基本上都四五百萬,他們有時候開直播,我們也湊個熱鬧給刷點禮物,活躍活躍人氣。
為提高主播熱度,吸引觀眾,直播數據也會造假。在團隊操作下,實時在線人數只需要后臺改一下設置,就能把累計時間段內的全部流量都算進去。此外還有“倍數化”操作,可使呈現人數是真實數據的1000倍甚至更多,以此提高主播價碼,抬升粉絲刷禮物的心理價位。
多家網絡平臺存在性暗示等低俗現象
為了增加打賞金額,還有一些主播靠暴露的穿著、低俗的言語、承諾送禮物“給福利”等方式吸引用戶,甚至用性暗示、軟色情的方式誘惑“打賞”,導致不良信息存在于網絡直播平臺之中。
在某直播平臺上,記者隨機進入其推薦的所謂“熱門”版塊,發現里面就含有性暗示、誘導用戶打賞的直播。
網絡主播衣著暴露、污言穢語,目的只有一個——讓網友充值打賞。
有的主播并不露臉,而是將鏡頭一直對準身體的某一部位,有的則通過所謂的運動展示、游戲解說等方式,用暴露的衣著誘導用戶瀏覽,進而成為所謂的“粉絲”。
有網絡直播經歷的小王表示,這類的“軟色情”是網絡直播獲得打賞的快捷途徑。
為追求收益最大化,網絡主播們通過言語和肢體誘導網友關注。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如此的套路儼然已經成為一種行業規則,出現在許多網絡直播平臺中。
某網絡直播經紀公司負責人 李先生:我們不稱之為不雅,都這樣。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田豐:很多的平臺是和MCN機構是有簽約的,然后MCN機構會選擇可能能帶來潛在巨大流量和打賞數額的這些主播。至于主播怎么播,平臺和MCN機構之間可能往往是有一種默契和妥協,會讓主播有一些打擦邊球的行為。因為他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帶來流量和打賞金額。
據統計:自2018年至今,網絡直播軟件數量持續上升,目前僅蘋果系統中的網絡直播軟件就超過240個。
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直播”二字,會看到其彈出大量應用軟件推薦,“深夜美女”“私人視頻”“風味撩人”…這些帶有性暗示的字樣直接被列入應用軟件的名稱,更有甚者直接打出“倮聊”的字樣,誘導用戶下載使用。
“打賞”亂象誤導青少年 助長不良社會風氣
針對網絡直播存在的種種問題,專家表示,網絡直播“打賞”的影響范圍逐漸擴大,使一些未成年人誤入歧途,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這種金錢至上、攀比打賞的現象,容易助長社會不良風氣。
記者調查發現,多家網絡平臺存在大量在校大學生主播。有的女生衣著暴露、賣笑撒嬌“求打賞”,有的大學生在宿舍“組團”直播。
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少年與社會問題研究室在對網絡直播產業生態的調研中發現,大量在校大學生對成為主播有強烈向往。自媒體在網絡炒作“主播獲天價打賞”“主播成為致富捷徑”等信息,使一些青年大學生形成靠賣笑撒嬌就能賺錢的“畸形”致富觀。
網友:“網紅致富”這件事情是挺不可思議的,這容易使當代的青年學生認為去做個網紅比現在辛苦讀書將來賺得多。
青少年認識能力弱、自控能力低,無法抵制主播“要打賞”“求打賞”的誘導,在自己虛榮心和攀比心的驅動下,對主播毫不吝嗇地打賞。
不久前,江蘇南通一位15歲男孩,將外公外婆辛苦積攢的8萬元治病錢,全部打賞給某網絡平臺主播,其中某一天的單筆充值金額就達到1萬元。
近幾年,為打賞主播用掉積蓄,甚至挪用公款走向違法犯罪的例子時常出現。《亡夫打賞主播250余萬元》《貧困生貸款十幾萬打賞主播》《90后男出納挪用公款4826萬 一年打賞主播2000萬》,這些報道觸目驚心。
為維系與主播的聯系,部分網民不惜超出自己的財物能力“打賞”,給家庭或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 北京市網絡法學研究會副會長 王四新:宣揚一夜暴富,它對于青少年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導致產生“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暴富的話,我還去10年苦讀干什么”的想法。如果我們的直播或者說互聯網不良內容,把未成年人的想法給帶偏了,價值觀給顛覆了,那將來家庭要承擔這個后果,社會要承擔這個后果,國家也是要承擔這個后果。
齊抓共管 “打賞”亂象亟待系統整治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直播不容胡作非為。讓網絡空間更清朗,讓青少年擁有健康的互聯網世界,對網絡直播行業亂象必須“零容忍”,不能放縱。
這需要主管部門重拳出擊,發起網絡直播行業專項整治和規范管理行動。整治直播亂象,關鍵是規范直播行為,這就必須給網絡直播平臺、網絡直播主播畫底線、立規矩。
對違反底線者,要依法嚴懲,提高違法成本,遏制網絡直播亂象。此外,還應暢通舉報機制,發動公眾,引導和獎勵用戶積極舉報,讓違法違規直播無處遁形。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