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中秋佳節,花好月圓正當時。
月圓夜,待相逢,慶團圓,歷代文人墨客詠嘆中秋節,譜寫了浩瀚詩篇,抒發思親念故的家國情懷。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承載著無數人的濃情思念;“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不僅表達了思念感懷,而且滿懷對美好事物向往的樂趣;“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月下獨酌》溢出的是酒的迷人芬芳和詩人的浪漫情思。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而美酒一直都是中秋慶團圓這場儀式中必不可少的角色。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無論你在天之南、水之北、海之上或是云之下,無論是闔家團聚還是異鄉思念,舉杯邀月,對酒當歌,都恰如其分。加之中秋時節正逢收獲季節,五谷豐登,瓜果飄香,開宴飲酒,更是自然之事。
要問哪一款酒與中秋節最為契合?那一定是五糧液了。
五糧液始于唐,興于宋,精于元,成于明,得名于清,一脈傳承逾千年。不難發現,五糧液美酒與中秋節緣分匪淺,其所秉持的“和美”理念也與中秋節美滿團圓的節日氛圍完美契合。
在釀造工藝上,五糧液采用高粱、大米、糯米、小麥、玉米五糧配方,聚五谷之精華,匯五糧收獲之美意,天人共釀,最終形成集香、甜、凈、爽、醇等風味于一體的酒中臻品。五種糧食的聚合,多種味道的升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無疑是對五糧液“和美”文化的最佳詮釋。
在精神內涵上,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正是月圓之時,是團圓的象征,同時正值收獲季節,也寓意著圓滿、和美,這與五糧液所倡導的“和美”理念相得益彰。
在文化傳承上,作為中國白酒龍頭企業和濃香型白酒典型代表,五糧液不僅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釀造技藝,還擁有我國現存最早、不間斷連續發酵時間最長、保存最完整的地穴式曲酒發酵窖池。古窖池群見證了五糧液歷經數百年崢嶸歲月,彰顯了中國白酒傳統釀造技藝的厚重底蘊,樹立了中國白酒行業的品質標桿,構建了中國酒文化走向世界的話語體系。
隨著五糧液“和美”文化表達的持續輸出,“和美”理念也得以賡續。近年來,五糧液持續打造“和美文化節”“12·18超級粉絲節”“和美全球行”等“和美”文化IP,讓“和美”價值與更多消費者鏈接。不僅如此,五糧液以酒為媒,以酒會友,主動參與、深度融入APEC、博鰲亞洲論壇、國際金融論壇、進博會等國內外頂級政商平臺,助推中國與世界相通相融,織就友誼紐帶,將五糧美酒及“和美”文化帶到了異國他鄉,與全球消費者“享美酒”“共嬋娟”。
花好月圓之時,傳承逾千載的“和美五糧”,將一如既往傳遞更深刻的“和美”內涵與祝福:不僅裝著對和美生活的美好期盼,更裝著和氣生財的人生智慧,同時也裝著“和合共生,美美與共”的和美追求。
良辰美景,萬家團圓,舉杯和美佳釀,共慶美好時代!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