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金紅苑小區。
老舊小區改造是居民家門口的“關鍵小事”,更是基層治理的“民生大事”。成都各地不斷創新老舊小區改造模式,通過多維度實施改造提升、廣泛收集居民改造訴求、微項目治理等方式,因地制宜規劃綠化景觀區、合理施劃停車位、提升配套功能設施建設,讓小區居住環境大為改善。一個個老小區華麗變身,一棟棟老居民樓換新顏。
多維度實施改造提升
“以前大家都想著往外搬,現在卻舍不得走了。”家住錦江區錦華路街道金紅苑的居民甘阿姨看著改造后的小區,滿意地笑著說。就在去年,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在金紅苑,談起小區改造前的樣子,居民們直言改造前后對比強烈。
老舊小區改造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邀請居民建言獻策,集思廣益,也要有力有序系統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功能等多維度提升。
在此次改造中,錦江區梳理改造需求清單,同步實施基礎類、安全類、完善類改造。
“針對基礎設施落后的問題,我們首先進行基礎類、安全類提升改造,改造地下雨污水管網,完成路面黑化、外立面改造,增加路燈和監控安防設備。”錦江區錦華路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小區還同步啟動樓道改造和樓道內管線序化等,實現舊貌換新顏。
與此同時,小區還新建圍墻、非機動車棚、大門門頭,翻新臨街圍墻,進行樹木移栽,新增灌木……僅用幾個月時間,就實現“華麗轉身”。
小區怎么改居民提建議
建于1999年的龍泉驛區濱河北路11號院,5棟樓里住著60戶居民。由于年久失修,小區近年來出現一些問題。昨日,記者來到該小區時,老舊小區改造工程正在施工。“這里以后就是一個小花園,我們平時就可以在這里和街坊鄰居拉家常了。”小區居民李阿姨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改到居民“心坎兒里”,改造前,龍泉驛區采用走訪、問卷、座談等形式廣泛收集居民改造訴求,并進行實地勘測,保證改造設計精確性和后續落地效果。濱河北路11號院定位為“適老花園”,考慮到小區老人居多,在設計時便考慮到入口人車分流、電梯安裝、活動節點無障礙到達等細節。
在院子里住了10多年的居民陳女士,看到正在煥新的小花園,很有感觸,“以后我們的老小區就是‘新’的了,娃娃有耍的地方,老人也有休閑娛樂的地方。”
記者了解到,今年龍泉驛區將改造18個老舊小區。目前,這些改造工程已全面啟動,預計今年11月底全部竣工。
微項目撬動“大治理”
“基礎設施得到修繕,小區環境也美化了,居住舒適度提升不少。”崇州市崇陽街道北楸社區辰居路100號院落居民安士清對小區的變化非常滿意。辰居路100號院的房齡超過20年,是典型的老舊院落,墻面脫落、環境臟亂差等問題層出不窮。去年7月,隨著北楸社區“到小區資金”微項目在辰居路100號院落地,困擾居民多年的問題逐漸得到改善,居民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辰居路100號院只是北楸社區“到小區資金”微項目治理的一個縮影。北楸社區下轄130個小區,其中103個是老舊院落。為破解老舊院落治理難題,北楸社區創新提出“到小區資金”微項目治理模式。通過社區“拋磚引玉”,為每個微項目提供1100元資金補貼,搭建起院落治理的初始平臺。同時,借助“微網實格”治理體系,挖掘每個院落的居民骨干,組成小區自治小組,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問需群眾、開展小區民主協商議事的方式,確定院落治理的方向和思路,由自治小組向社區申請“到小區資金”。
“社區每年補貼的資金不多,達不到基礎設施整改和維護的資金量,小區院委會便在全小區居民、商戶、愛心人士、自組織中發起眾籌,居民們看到有社區搭臺和兜底,也都愿意參與進來。”崇陽街道北楸社區黨委書記江紅說,目前,北楸社區初步形成了社區、自治小組、自組織、居民志愿者多元共治的局面。
據了解,“到小區資金”微項目治理模式實施以來,北楸社區已完成首輪103個老舊院落微治理。
周亞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粟新林 李柯雨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王琦】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