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商廈的一家以異寵科普為主的自然博物館內,市民撫摸一只鬃獅蜥。 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這里是成都一家以異寵科普為主題的自然博物館,約400平方米的空間被劃分為沙漠區、雨林區、星空區三大生態區,盤踞著玉米蛇、鬃獅蜥、巴西黑絲絨捕鳥蛛等約百種“非主流”寵物。茶茶穿梭于展區間,如數家珍:“這條玉米蛇剛蛻完皮,顏色更艷了;那只守宮只吃活蟋蟀,得單獨加餐。”很難想象,幾年前的她還是個“見蛇色變”的美妝師。
3月12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商廈的一家以異寵科普為主的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蛇、蜥蜴、豚鼠等近百種動物,吸引市民前來參觀。 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轉機源于一次偶然的托付:朋友外出將兩條小束帶蛇交給她照料。“起初連喂食鑷子都拿不穩,但觀察久了,發現它們蜷在加熱墊上的樣子竟有些呆萌。”茶茶回憶道。從戰戰兢兢到癡迷研究,她索性辭去工作開起科普空間,如今日均接待超500人次,周末預約需排隊一小時。
蛇年的到來,讓這類“冷血伙伴”更添熱度。據介紹,玉米蛇、王蛇等中小型蛇類成為市場新寵,售價從幾百元至數千元不等。茶茶反復提醒:“它們喂食和清潔十分簡單,但絕不能盲目跟風。”
3月12日,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一商廈的一家以異寵科普為主的自然博物館內,小朋友用手指觸碰一只鬃獅蜥。 中新社記者 王磊 攝
互動區里,7歲的游客余白曼妮踮腳湊近觀察箱,一只睫角守宮正用舌頭輕舔水珠。“原來蛇不可怕,鱗片摸起來像玉石!”女孩興奮地拉著奶奶拍照。
在雨林區,異寵愛好者張芙蓉正與同伴分享飼養心得:“我的第一條玉米蛇特別可愛,蛻皮時像在拆盲盒。”她坦言,異寵的“佛系”特質契合年輕人快節奏生活:無需遛寵、低過敏風險,且獨特外形自帶社交話題。
走進星空區,紫外線燈次第亮起。幽藍光影下,巴西黑絲絨捕鳥蛛緩緩爬過枯枝,一群中學生舉著相機低聲驚嘆。“它們不是玩具,而是生命。”茶茶輕撫著這只拳頭大小的蜘蛛的絨毛,語氣鄭重,“這里不僅是打卡地,更是科普的空間和責任的起點。”(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