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大潮中,阿里系和騰訊系每一次互聯互通的小動作,無論實質如何,都會先引起熱烈討論。
近日,支付寶開始小范圍內測轉賬給微信好友的新功能,一經公開便沖上熱搜,很多網友以為,是微信賬戶中的資金,可以和支付寶賬戶中的資金互通轉移了。
但其實,所謂的支付寶支持向微信好友轉賬,資金的發出地和匯入地都是支付寶。具體操作包括:1,在支付寶頁面輸入轉賬金額后生成二維碼;2,將二維碼保存后,在微信/QQ發送給好友;3,好友在微信接受、保存二維碼后,再打開自己的支付寶,上傳驗證二維碼后才能領取。單筆金額還有限制,最多不超過2000元。
也就是說,轉賬想要完成需要雙方手機上都裝有支付寶app,那我為什么不直接通過對方支付寶賬號,或者銀行卡賬戶(這倆賬戶還大多可以和手機號碼綁定)來輕便地完成呢?
此番舉動讓人想起年初3月份,淘寶開始內測微信支付,實際上包含了兩種方式,“微信掃碼支付”和“去微信找朋友幫我付”。前者同樣需要用戶先在淘寶頁面內截圖保存微信付款碼,然后打開微信,以上傳付款碼的形式掃一掃,才能完成支付。后者則是在微信已不屏淘寶鏈接的基礎上,允許將支付鏈接發送給微信好友、讓好友在微信直接支付。
一個顯而易見的疑惑是,如此復雜的“互聯互通”方式,對于消費者來說真的有用么?步驟和方式如此繁瑣,本身也違背了互聯網公司打造產品時的基本邏輯。
值得注意的是,淘寶和支付寶均采用付款碼作為與微信支付聯通的橋梁,似乎是一個“暗藏玄機”的選擇。
首先,付款二維碼是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爭奪“線下掃碼支付”市場份額的關鍵媒介。今日大多數線下商鋪收銀臺處一藍一綠兩張收款碼背后,隱含著雙方為幾個百分點的市占率你追我趕的過往。
不過,對于二維碼支付,央行已通過2019年8月發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明確,要實現條碼支付的互聯互通,即“一碼通用”,市場上所有支付機構,包括微信支付、支付寶、銀聯云閃付還有其他不同規模的支付機構,都應從技術上去滿足一個統一的條碼標準。
目前,銀聯已聯合多家商業銀行推行了二維碼標準,實現“一碼通用”,而兩大移動支付巨頭及其背靠的兩大集團,卻還未邁出關鍵一步。
2021年7月工信部開展為期半年的互聯網行業專項整治行動、整治互聯網平臺間封禁行為;2021年9月,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表示,互聯互通是互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讓用戶暢通安全使用互聯網也是互聯網行業的努力方向。
在此之下,以騰訊和阿里巴巴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加速了互聯互通的步伐,包括美團、拼多多等均向主流支付工具全面開放;微信放開點對點聊天場景中的外部(淘寶)鏈接訪問等。
如果從兩家公司各自的商業模式及其變動來看,過去一年的互聯互通進展實際上都不痛不癢,既不會太大地威脅到已有的流量變現道路,也不會對未來競爭格局的改變埋下令人擔憂的隱患。
互聯互通,但不互惠互利
長期以來,市場對于騰訊阿里互聯互通的期待可以概括成:微信向淘寶開放社交傳播鏈,阿里電商支持微信支付。但這樣的期待是否會有實現的可能呢?
但從實際來看,如今互聯互通的開放,遠稱不上互惠互利、促進市場多樣化的開放。目前,雙方都還未找到互聯互通下既守護、又發展自身商業生態的路徑。
作為占據了移動支付近90%市場份額的兩大巨頭,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商業變現路徑分別是商業支付和衍生業務。
多數市場研究機構都認為,這項體量大、增長快的微信支付業務,是由商業支付帶來的收入撐起的,也就是通過向線上、線下商家收取支付手續費。日常發紅包、好友轉賬歸屬于社交轉賬,沒啥利潤空間;騰訊尚未充分發展的貸款、理財業務,據德邦證券測算占比僅為11%(2020年)。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 中國綠色農業收到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違規信函 稱其未按10-K表提交本財年年度報告
- Snap股價暴跌25%創一年新低 第三季度凈虧損3.595億美元
- 12月取暖油下跌3.8%至每加侖3.7568美元
- 斯塔斯?賓塔斯:目前銅市場的庫存可滿足全球消費4.9天
- 12月鈀價上漲84.10美元 至每盎司2,079.60美元漲幅4.2%
- 標普500指數下跌4.46點 跌幅0.12%報3690.70點
- 全美規模最大的100家貨幣市場基金平均收益率攀升至2.77%
- 貝萊德減持 比亞迪回應:是股東的自由選擇 曾嘗試溝通
- 歐洲人會愛上中國電動車嗎?蔚來比亞迪發力歐洲市場
- iOS16.1公開測試版上線:微信靈動島來了?
資訊
焦點
- Meta市值縮水至2017年水平 扎克伯格身價排名跌出全球前十
- “雙11”成立自營物流公司 菜鳥回應:消息不實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