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杭州出發,驅車約3個小時,便可抵達浙江衢州開化縣西畈村的大源頭自然村。在群山掩映下,一條碧溪穿村而過,一棟棟古樸別致的黃泥房佇立在蒼翠竹林間,宛如一方世外桃源。
數年前,因交通不便,在整村搬遷之下,大源頭村幾近荒蕪。短短幾年間,在農工黨衢州市委會幫扶及社會資本的開發助力下,“空心村”變身3A級景區,生機重新注入。春節期間,這里游客絡繹不絕,記者走進村莊,探訪這座古村落的煥新之路。
圖為源頭里歷史文化村落景區。張煜歡 攝
沿著青石板路前行,依山而建的黃泥房被修繕一新。家家戶戶門前掛著大紅燈籠,喜慶裝飾放大著年味。
西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鄒福疆告訴記者,大源頭自然村面積不大,原戶籍人口只有148人,屬于純生態村落。村里有傳統民居30棟,依山而建。
“過去,我們的村民主要依靠種植稻谷維持生計。由于水庫的存在,村民長期只能通過擺渡進入村莊,最初的道路是由村民自發挖掘的簡易小路,后來雖然鋪了水泥,但日子一長并不好走。路不好,人也留不住,年輕人普遍選擇外出打工。”鄒福疆說。
農工黨衢州市委會在村里走訪調研后認為,這個村莊生態如此好,如此“荒廢”實在可惜。這些傳統民居由夯土打造,整體保存良好,那有沒有可能實現“整村開發”?
這與農工黨衢州市經濟科技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余學兵的一個念頭不謀而合。
作為浙江聯眾文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學兵在鄉村振興領域已經深耕20余年。多年來致力于通過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進行整村開發的他,其實心中一直有個“鄉愁夢。”
“我是開化人,對家鄉其實很有感情。我一直想找個村子,一個和兒時記憶中一樣的古村,將其按照原生態風貌進行改造,讓更多都市人認識古村,愛上古村。”余學兵說。
在具體操作中,古村落怎么改、改成什么樣,其實頗有講究。
“一方面,我們希望保持所有黃泥房原生態形態與外貌,另一方面,我們要改造出適合現代人居住的明亮、舒適的居所。比如我們會盡可能將民宿窗戶改大,透過一扇大落地窗,人們早上拉開窗簾就是滿目山色。還比如室內的所有家具都要優中選優,以星級酒店標準進行配置,讓游客盡可能住得舒服,還想要繼續留下來。”余學兵說。
三年后,大源頭村煥然一新,“源頭里歷史文化村落景區”開門迎客。去年暑假,這里的民宿房間幾乎天天客滿。
迎接變化的不僅是大源頭村,還有這里土生土長的村民們。
鄒愛鳳在自家魚塘干活兒。肖健 攝
每天中午在景區里的民宿餐廳忙活完,村民鄒愛鳳都要趕回自家魚塘干活兒。記者前來探訪時,她正忙著在魚塘邊喂食清水魚。她說,自從返鄉創業以來,依靠養殖開化清水魚和在民宿“兼職”,大大改善了家庭經濟狀況。
“民宿一開,村子里熱鬧不少,很多游客在民宿吃過我們的清水魚就直接下單。”鄒愛鳳說,春節期間更是銷量高峰,家家戶戶過年都要吃魚,清水魚成為不少家庭的年夜飯桌上的一角。“銷量好的時候,一天最多可以賣一千斤的魚。”
從鄉村走向都市餐桌的除了清水魚,還有許多來自大源頭村的土特產。而將其推向更大世界的,是一面小小的手機屏幕。
“在村莊規劃之初,我們就在思考如何助力村民將農產品推向市場。我們發現,直播是最佳的銷售途徑之一。雖然吸引游客進村是一種選擇,但要大規模地將土特產銷往外界,直播無疑是最有效的策略。”余學兵說。
在農工黨衢州市委會和浙江聯眾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共同推動下,“村長說”共富工坊應運而生。工坊安排專門團隊整合梳理大源頭村的生態資源,挖掘筍干、野茶等本地特色農產品,對特色農產品進行品牌化包裝;同時設置共富直播間,培養農民主播,為周邊鄉村企業、農戶提供直播帶貨服務。
位于民宿內的共富直播間。肖健 攝
著眼于開化全域美景和美食,“村長說”共富工坊還帶著周邊鄉村一起干。其通過電商平臺搭建城市和鄉村的橋梁,如開化下淤村的美麗鄉村風貌、密賽村的農家美食等都被收入產品生態鏈中,實現消費資源共享。
從田間到餐桌,熱銷的農產品出山,通暢的物流必不可少。農工黨開化縣基層委主委、開化縣供銷社監事會主任程愉航介紹,在多方協作下,利用供銷社完備的網絡與服務體系,村莊內建設并運營起縣域共富驛站,打通了“消費品下鄉、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
黃泥房化身高檔民宿,農民變成帶貨主播,鄉野土特產走進千家萬戶……這似乎是過去從未想過的場景。
走在大源頭村,隨處可見游客自在漫步于村巷間。他們或拍照留念,或品嘗地道的農家美食,或走進村莊參加趣味割稻等特色農活,享受著這份難得的閑適與美好。
“如今的大源頭村,不僅留住了鄉愁,更煥發出了新的活力。”鄒福疆感慨道。(完)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