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記者 崔寧:說到牧草,大家會想到一望無際的大草原,會想到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千里沃野,但我現在所在的新疆圖木舒克市智慧牧草工廠里看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廠房里沒有土壤,沒有四季輪回,牧草卻在這里生長得郁郁蔥蔥,而且看起來它的葉片也非常壯實。
在它生長的背后每一項都有科技助力。比如說,這可不是普通燈光,而是模擬植物最佳生長光譜的智能光源,根據牧草生長的光配方來進行調控;整個智慧工廠內的溫度恒定在18℃-25℃之間,這也是牧草細胞分裂最活躍的溫度;這里的空氣很清新,有150萬株牧草集體呼吸的味道,這里有專門的二氧化碳捕集裝置來吸收外部環境中的二氧化碳,促進植物生長。
那這些牧草是怎么種植的呢?它們種在一個個小小的生長杯里。根系通過生長杯扎進下面的培養箱。
打開來看,依然沒有土壤,甚至水都很少,其實,它的生命之源就來自這些水霧。這幾個噴頭會定時向根部噴營養液氣霧,在根系形成一層水膜,這樣在沒有土壤的環境下,也能吸收到充分的營養,并且能自由呼吸。這種霧培相比較傳統的大田種植,節水率達到95%,讓每一滴水都“算到牧草的細胞里”。
點種的生長杯,里面是牧草的種子,黑色的也不是土壤,它是一種黑色的海綿,旁邊這些是剛剛露頭發芽的“草寶寶”。
我來給大家算一筆賬。我現在所在的種植區,它的種植面積大約是6000平方米,合下來大約是9畝地不到,年生產鮮草卻能達到3000噸,相當于1500畝優質牧場產出的牧草。
這種牧草叫作將軍菊苣,它在大田里的種植期約2~3個月一茬,每年收割約4-6茬。但在這里,平均20天一茬,每年收割16-18茬,完全突破了季節的自然限制。
牧草在這邊生長那邊就有智能機器人在收割,它沿著路面上的二維碼識別方向和高度進行采收,采收下來的牧草跟當地產的玉米秸等可以加工成一種多肽的蛋白生物飼料,這種飼料的飼養效果也遠遠高于普通的飼草飼料。
我們現在所在的新疆圖木舒克市是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西緣的一個相對干旱的沙漠小城,但現在有了科技的助力,這個沙漠小城也能種出草原來,填補了飼草飼料的短缺,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牧業發展的新方向新希望。
牧草種子上月球 返地進入育苗期
牧草對于新疆畜牧業至關重要。除了我們看到的 “智慧牧草工廠”,新疆近年來還把牧草種子送上太空,嘗試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提高牧草的產量、耐寒性等。去年6月25日,搭乘“嫦娥六號”的近十萬粒牧草種子從月球返回地球,近日已經在新疆開始育苗種植,我們一起去看看。
在新疆農業大學,耐鹽堿耐寒牧草空間誘變育種及分子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新疆農業大學副校長鄭文新帶領研究團隊將搭乘“嫦娥六號”的200克、近十萬粒牧草種子進行解封、分選,這些牧草種子分別是駱駝刺、和田大葉苜蓿、新疆大葉苜蓿和新牧4號紫花苜蓿。
耐鹽堿耐寒牧草空間誘變育種及分子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 鄭文新:把種子帶到太空的不同地方,距離地球不同距離的地方,有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變化,希望通過太空育種,能夠把種子的耐鹽堿、耐寒、耐旱、耐熱,很多特性能夠創造出來。
選種后,研究人員把種子送往全封閉培育室進行點種育苗。
據了解,新疆牧草種子已經不是第一次進入太空。2022年6月,新疆曾把駱駝刺、伊犁絹蒿、駝絨藜、新草1號蘇丹草四種牧草種子隨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帶上太空,在天宮一號太空站啟動了耐鹽堿耐寒耐旱牧草空間搭載實驗,結果非常令人驚喜。
耐鹽堿耐寒牧草空間誘變育種及分子機制研究項目負責人 鄭文新:我們從太空帶回來這個種子以后,通過試種發現確實是出現了很多非常好的變化,比如它生長速度更快,產量更高,它比普通的、沒有做太空育種的產量可能要高百分之三十左右。到了別的品種都已經變黃的時候,它仍然是綠的,比其他的品種要晚十多天的時間(變黃)。通過太空育種,它的抗寒的性能、耐旱的性能,產量這些可能都有比較好的變化。
據了解,未來幾年,新疆將繼續通過“航天育種+生物育種+人工智能”等科技組合,深度挖掘返地牧草種質資源特性,對篩選出的優異株系進行擴繁,培育出更多品質優良的牧草新品種。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