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是指將AI融入機器人等物理實體,賦予它們像人一樣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除了備受關注的人形機器人,無人駕駛、可穿戴設備等具有交互性的硬件也是具身智能落地的重要載體。
在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園(亦莊),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人形機器人“天工”在進行奔跑展示(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對具身智能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其持續發展的關鍵。“目前,大模型感知世界的方法還是通過視覺、聽覺和語言的理解,下一步要往有物理世界感知能力和探知能力進化,這樣一來,具身智能就不僅能在虛擬空間里能做規劃交流,也能在物理世界交互。”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表示。
作為聚焦人工智能原始技術創新的新型研發機構,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正在研發具身智能“一腦多體”的具身大模型。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介紹,研究院正在布局原生統一多模態大模型的研發,并積極聯合高校、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建設具身智能創新平臺,促進具身智能創新生態以及產學研協同發展,支撐具身智能技術產業化。
具身智能的發展,使得AI陪伴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時代正快速到來。“我最看好養老機器人。”周鴻祎說,面臨未來養老護工緊缺的形勢,人形機器人的作用將逐漸凸顯。此外,具身智能在消費端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除了陪伴機器人,還可以在家庭安防、教育、娛樂等多個場景發揮作用,讓家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和安全。
觀眾在體驗靈巧機械手。新華社記者 黃曉勇 攝
具身智能作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路徑之一,正在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圍繞具身智能這一發展的關鍵詞,北京剛剛發布未來三年的具身智能發展“施工圖”。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劉衛華說,北京將聚焦多模態融合感知技術、“大腦”大模型、“小腦”模型技能庫、機器人運動控制等具身智能關鍵技術,促進產學研協同攻關。預期到2027年底,突破百余項關鍵技術,產出不少于10項國際領先的軟硬件產品。
“未來10年,包括物理機器人和虛擬助手在內的機器人,有望從工廠和社會各個角落走進家庭,成為每個人的管家、朋友。”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表示,這一趨勢不僅會改變個人的生活方式,也會使社會結構、就業模式和經濟體系產生變化。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