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澎湃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有消費者在應用商店下載DeepSeek遭遇形似DeepSeek的“李鬼”APP,被“永久會員”坑騙198元;有人誤信所謂“本地部署”的話術,支付49元后下載到假安裝包。
DeepSeek官方此前已經多次聲明,所有功能完全免費,任何收費項目均為詐騙。唯一正版渠道為公司官網及應用商店認證的“DeepSeek-AI人工智能助手”,開發者信息可追溯至杭州深度求索公司。
技術專家提醒,本地部署DeepSeek有著電腦硬件和計算機知識的雙重門檻,普通用戶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本地部署。法律人士指出,打著DeepSeek幌子“收割”消費者的諸多行為或已違反多個法律規定,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這場AI熱潮下的信任危機,既考驗技術防御能力,也凸顯公眾科普的緊迫性。
大量消費者本地部署遇“坑”
“山寨網站太逼真了!我被騙得毫無防備。”網友劉女士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據劉女士描述,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有博主介紹本地部署DeepSeek的諸多好處,便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攻略,搜索引擎給出了不少鏈接,寫著“正版下載”“快捷安裝”等。劉女士挑選其中一個鏈接進行了安裝下載,其間,該軟件還彈出了付費窗口,劉女士未加思索便支付了49元費用。
然而最終的使用界面令劉女士疑惑,“我的寫著‘Chatbox’,我記得博主介紹的圖片里不是這個樣子。又去網上搜索了一下,看了別的網友分享的經歷,才知道自己上了當。”
回憶受騙經歷,劉女士說,網站相似度極高,在下載安裝期間,頁面上也多次出現“DeepSeek安裝”等相關關鍵詞,直到付費后下載了嵌套軟件,實際上才能明確分辨出來與DeepSeek無關。
劉女士的經歷遠不是個例。在投訴網站以及各大社交平臺上,可以看到,還有大量網友在試圖本地部署DeepSeek時遭遇了類似騙局,他們均因在網頁搜索DeepSeek本地部署后誤入山寨網站,損失金額分別為49元、59元、68元不等。
被投訴的公司有湖北娛了個娛網絡科技公司、武漢知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常州昇一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澎湃新聞記者在天眼查搜索發現,上述公司均為小微企業,或被列為“經營異常”,或多個司法案件在身。
技術專家:一般消費者其實沒必要進行本地部署
在強調消費者要提高防范意識的同時,行業專家普遍指出,本地部署有著硬件和技術門檻,普通用戶其實也并沒有必要去對DeepSeek進行本地部署。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本地部署是將DeepSeek整個開源模型下載到本地服務器,一般是專業用戶想要借著開源模型打造自家的大模型。而騙子騙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假程序、假算法冒充DeepSeek的開源模型賣給客戶,又或者是找到免費的DeepSeek開源模型,然后以收費的方式賣給用戶;另一種是將DeepSeek開源模型改造成自家的大模型APP,形成應用向客戶收費。”
盤和林直言,一般情況下,普通用戶不要去本地部署。本地部署大模型需要一定專業知識,要連接數據庫、設置參數、搭建運行環境。本地部署對于普通用戶有較高門檻,一般是專業大模型公司用DeepSeek來優化自家模型。
FutureLabs未來實驗室首席專家胡延平建議,一般消費者的確沒必要在手機或電腦里做本地部署,直接使用云端服務或者一些App接入的開源的DeepSeek推理模型服務就好。“這些服務都無須下載,也無需付費。”
胡延平提到,多數情況下,消費者面臨著較高的硬件門檻,“即使下載安裝1.5B、7B、8B等尺寸較小的模型,實際上也無須付費;而對于14B、32B、70B等模型,一般用戶電腦的顯卡顯存或統一內存不夠,運行不起來,所以也不推薦;671B的模型,消費級電腦更是不可能跑起來。”
他補充說,“另外,網上一些并非明顯騙局的本地部署,其實也只是接入云端服務、為購買者提供一個賬號而已,并沒有真正地將模型部署到用戶本地,雖然傷害不大但也相當于是騙錢的。”
“總之DeepSeek免費就能用,對于收費的一定要當心是騙局。”胡延平強調。
陷阱層出不窮,律師提醒:或已違反多項法律規定,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
借助DeepSeek爆火而給消費者挖坑的行為不僅有上述本地部署相關騙局,還有大量仿冒賬號、釣魚網站、虛假課程等。
針對不太了解DeepSeek的消費者,騙局花樣百出。白先生向澎湃新聞反映,聽說DeepSeek爆火后,自己當時在手機應用商店搜索“DeepSeek官方”類似關鍵詞,下載了排在第一位且被標為“廣告”的應用,并付費198元購買了永久會員。然后在其退出應用之后,才發現自己下載的應用名為“DreamDesk”,與DeepSeek毫無關系。
值得留意的是,仍有不少消費者還被蒙在鼓里了。澎湃新聞記者在白先生提及的這款名為DreamDesk的評論頁面中發現,不少消費者認為該款軟件就是DeepSeek本身,還對其做出了“DeepSeek太能干了”“中國之光”等評價。
奇安信XLab實驗室報告顯示,通過對2024年12月1日至2025年2月3日期間的域名注冊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此期間共出現了2650個仿冒DeepSeek的網站,且數量仍在快速增加。這些網站通過相似域名、界面設計誘導用戶點擊,進而傳播惡意軟件、竊取個人信息或騙取訂閱費用。
另外,據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網站發文稱,我國已出現仿冒“DeepSeek”官方APP的手機木馬病毒,對用戶的個人隱私和經濟利益構成較大威脅。
上海德禾翰通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衛峰律師介紹,此類行為或違反多項法律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57條,仿冒DeepSeek的網站和APP使用了DeepSeek的商標或類似標識,誤導消費者認為這些是DeepSeek的官方產品,構成商標侵權。
以“永久會員”或“本地部署”為名收取費用,但未提供相應服務或產品,屬于欺詐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該條款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
此外,圍繞DeepSeek下載的各類陷阱還觸犯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法律。
衛峰建議,消費者一旦發現下載的APP是假冒的,例如以“永久會員”或“本地部署”為誘餌的欺詐應用,首先應立即停止使用并將其卸載。這樣可以防止進一步的經濟損失或個人信息泄露。
其次,消費者可以向市場監督管理、消費者保護組織、互聯網監管機構或當地警方舉報假冒DeepSeek的APP和釣魚網站,提供詳細的信息,例如假APP的名稱、下載鏈接、支付記錄或詐騙網站的網址,有助于相關部門調查并打擊這些非法行為。
此外,他建議,如果損失金額較大,或涉及個人信息泄露導致更嚴重后果,消費者可以尋求法律援助,咨詢專業律師,了解是否可以提起訴訟追回損失,并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衛峰強調,消費者一定要提高警惕,一是要選擇官方渠道下載,在應用商店下載APP時要仔細核對開發者信息;二是不輕信不明鏈接,避免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或下載來源不明的安裝包,例如所謂“本地部署”的假安裝包。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