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創新領域之一,全球主要國家都把人工智能上升到戰略高度。我國持續優化政策措施,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人工智能在各行業領域的廣泛滲透,重場景應用輕基礎研究、產學研用銜接不暢、技術濫用致信息泄露等諸多讓人又愛又恨的“成長煩惱”愈發凸顯。
產業發展方興未艾 應用場景日趨豐富
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田間地頭作物生長狀況,智能政務熱線為市民提供自然流暢的語音交互服務,工廠生產線上的機器用實時數據“說話”……4月19日-20日,首屆濟南國家級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高端峰會暨黃河流域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博覽會在濟南開幕,來自全國近百家人工智能企業帶來了各自的前沿產品和場景應用,讓人們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
“我們的摩托車前端內置攝像頭,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在巡邏和行駛中,自動捕捉識別路面車輛信息,一旦發現黑名單車輛,終端自動報警。”在博覽會上,濟南杰迪機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偉滔滔不絕地介紹著他們的智能警用摩托車。
這家脫胎于傳統摩托車制造的企業,通過人工智能賦能,將警用摩托車變成智能化、可視化的“智慧鐵騎”,一年銷售額好幾億元。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產業地圖》顯示,2020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人工智能產業投資熱度不減。全球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565億美元,同比增長12.3%。我國產業規模為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75%。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占據全球的24.66%。
北京大學教授楊學山表示,人工智能本身作為一個產業蓬勃發展,其技術應用也在賦能甚至顛覆經濟社會的關鍵領域,加速產業升級和社會變革。
“我們技術的下游應用場景有教育、醫療、遙感、廣電、工業、金融等眾多行業。”在商湯科技展位前,簇擁著一圈主營AI應用的客商。商湯科技山東行業代表張培棟說,作為一家AI算法提供商,他們推出的圖像識別、醫療影像識別、視頻分析、無人駕駛和遙感等一系列AI技術廣受市場歡迎。
“風口”屢變“刀口” “成長煩惱”待破解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其負面影響開始顯現。業內人士指出,處在風口上的人工智能,離不開海量數據的支撐,數據如何收集、儲存、使用,是一道法制和倫理題,考驗著相關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些企業或商鋪運用人臉識別技術“殺熟”;AI換臉術移花接木造成財產損失;不法分子用AI技術從事網絡電信詐騙、生產傳播假新聞……近年來,屢屢有企業和個人觸碰道德底線,引發安全風險和黑灰產問題,提醒人們在人工智能產業范疇之外更加關注科技倫理問題。
除了人工智能技術被濫用,其作為產業本身也存在“成長煩惱”。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說,我國人工智能行業繁榮發展,偏重算法和應用層面的創新,在基礎軟硬件芯片、AI操作系統等方面相對薄弱,多數是基于國外的技術平臺。
此外,人工智能產學研用銜接仍存堵點。“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再從技術到應用的進一步落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原創技術的提供方,在中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從高校科研工作的現狀看到,還沒有轉到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很多時候還是以論文為導向。”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趙旭表示,需求方、產業方、技術提供方需要構建一種合理的機制體制,把科學技術落到產業實際。
需沿著法制和自主創新的軌道前行
針對當前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倫理問題,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制定了人工智能倫理原則,行業內也組建了倫理協會,以期通過行業和企業自律促進人工智能規范發展。
“更需要制度層面的規范。人工智能是新興事物,目前缺少相應的法律法規,存在監管盲區。”張培棟說,要讓人工智能健康發展,離不開完善的頂層設計,要加快立法進程,讓人工智能沿著法制軌道前行。
業內人士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問題提出了建議。“當前行業發展一個很大的瓶頸是算力太貴,可由政府牽頭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降低中小企業使用成本。”華為公司計算產業線副總裁吳浩說。
一些企業建議,多圍繞基礎軟硬件平臺做創新,在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基礎軟硬件平臺有更多投入,構建自主的基礎平臺,以此為基礎來發展生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王愛華認為,要加大AI基礎平臺能力建設,加快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論、量子智能、專用AI芯片等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技術突破。同時打造區域應用創新生態,整合各類要素、多元主體,建立連通企業、高校、研究院等創新主體的AI創新發展生態。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