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消耗掉了人類大量“糧食”
汽車使用的是石油,人吃的是植物油,兩者毫不相干,那么,汽車怎么會吃人的“糧食”呢?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尋求新能源成為世界各國應對“能源危機”的重要任務。許多國家想到了生物質能,使得生物燃料的研究迅速發展。生物燃料是指從植物中(農作物居多)提取適用于汽油或柴油發動機的燃料,主要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為主。目前大多數生物燃料是以玉米、蔗糖或者植物油為原料。自此,全世界出現了一股全球乙醇燃料投資熱。這一方面為能源找到了很好的替代品,另一方面卻導致糧食價格大漲,引發饑餓問題。有人認為,大量使用乙醇燃料就是以“餓死窮人”的代價去“喂飽汽車”。美國專家預言:乙醇燃料將造成全球8億機動車主與20億貧困人口大規模地爭奪“糧食”。
目前來看,生物燃料的未來在于發展科技,尋找新的出路,避免“糧食之爭”問題,才能維持其可持續發展。
加油站里等待“用餐”的汽車
中國是如何應對能源危機的?
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用可再生能源和原料全面取代生化資源,進行一場新的工業革命,這不僅是出于生存的原因,與之相連的是世界經濟可獲得持續的發展。在這種世界經濟中,高新技術和生態可以承載的區域性經濟形式將得以發展。
可再生能源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太陽能的利用為主的可再生能源潛力極大,據天文物理學家的計算表明,太陽系還能存在45億年,每年太陽提供的能量是世界人口商品消費量的1.5萬倍。
利用再生能源產生電力由于成本昂貴與過度分散不便使用。僅有不足化石原料產生電力的10%用于現代人類生產與生活中,在今后的半個世紀內能否全面地取代化石能源還是一個未知數。
根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的石油總儲備量僅占全球的2%,專家預計全球現有石油儲備量僅可使用100年左右。所以,開發新能源成為應對能源危機的第一選擇,而能以液態方式替代化石能源的,又非生物能源莫屬。生物能源在國內已經有一定發展,但是原料、技術仍然制約著產業發展,并未普及應用,亟需進一步發展壯大。
關鍵詞: 能源危機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