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自動駕駛技術初創企業成為投資者眼中的香餑餑,它們爭相上市,并吸引了大量眼球和風投資金支持。然而,風向似乎突然變了。研究顯示,這些公司上市以來股價平均降幅超過80%。
幾年前,許多投資者抱怨缺乏直接投資于自動駕駛等影響未來的技術的機會。但在2020年和2021年,通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和IPO,大量自動駕駛技術初創企業開始公開上市。
突然之間,曾經局限于風險投資行業的創企在公開市場上隨處可見。與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技術開發商尤其有代表性,他們以總計超過500億美元的初始估值首次亮相。
然而,投資者對這個領域的激情并沒有持續下去。企業服務數據庫公司Crunchbase對過去幾年上市的14家自動駕駛汽車技術公司進行分析顯示,它們上市后的股價平均降幅超過80%。
表現最差的公司包括自動駕駛卡車開發商Embark、激光雷達技術公司Velodyne Lidar和QuanEnergy,它們的股價跌幅超過95%。其中,Quanery和Embark今年還完成了反向股票拆分,以降低退市風險,結果市值進一步下降。
14家公司上市時估值與當前市值
風投公司仍在投資
鑒于公開市場對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興趣迅速降低,人們可能會認為,風險投資者會停止參與自動駕駛技術初創企業的大輪融資。但事實并非如此。
Crunchbase今年發現仍有公司獲得了大額融資。例如,總部位于倫敦的Wayve在B輪融資中獲得了2億美元投資,融資總額達到4.5億美元。該公司致力于開發由機器學習驅動的下一代自動駕駛汽車技術。
與此同時,為互聯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量身打造先進導航系統的開發商Cavnue在今年4月與福特共同領投的A輪融資中獲得1.3億美元資金。幾家總部位于中國的公司也獲得了大筆融資,包括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文遠知行和專注于自動駕駛汽車安全功能的所托瑞安。
盡管如此,與2021年相比,自動駕駛技術領域的融資仍有很大幅度下降,特別是缺少規模較大的后期融資。去年,Nuro獲得了6億美元的D輪融資,該公司為本地配送生產自動駕駛電動汽車。顯然,考慮到IPO市場的現狀和該行業已上市公司的狀況,多家公司IPO前的幾輪融資也沒有發生。
股價暴跌與利潤無關
當我們思考2022年激光雷達和自動駕駛汽車相關股票被大規模拋售的原因時,有一種可能性可以立即被排除。沒有人因為利潤下降而拋售這些公司的股票。畢竟,這些公司多數還沒有實現盈利。
目前也不清楚營收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是導致股票拋售的驅動因素。那些已經可以獲得收入的公司基本上處于規模擴張的早期,而其他公司仍處于營收前的準備階段。這類投資從來不是對當前收益的押注,而是對大規模技術變革未來潛力的押注。
如果我們看看榜單上表現最差的公司估值,會發現大多數投資者似乎已經放棄了。以Embark為例,該公司去年11月通過與SPAC合并上市時估值約為52億美元。作為私人公司,Embark籌集了1.17億美元資金,上市時又籌集了6.14億美元,老虎環球和紅杉資本是其主要支持者。
然而上市僅僅一年,Embark的市值已經低于上個季度末的現金儲備,股價較上市首日大幅下跌97%。
對于尚未實現營收的Embark來說,很難說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其股價如此劇烈的下滑。出于同樣的原因,也很難猜測11個月前是什么支撐著其52億美元的估值。投資者只是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為這種事情付出代價了。就目前而言,似乎所有自動駕駛領域的“獨角獸”都在走下坡路。(小小)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
資訊
焦點
- Meta市值縮水至2017年水平 扎克伯格身價排名跌出全球前十
- “雙11”成立自營物流公司 菜鳥回應:消息不實
- 瑞信(CS.US)CEO發表備忘錄 試圖讓市場相信其財務穩定性
- 財務大臣重申捍衛日元立場 日本央行9月政策會議摘要提及政策轉向
- 英國迎來黃金搶購潮 新政府“迷你預算”刮起恐慌風暴
- 高盛:美國家庭和外國投資者將分別凈拋售1000億美元股票
- 違約概率飆升至至少10年來最高水平 百年銀行巨頭瑞信被傳“爆雷”!
- 美聯儲在加息速度問題上已現分歧 市場Q4能否扭轉頹勢?
- 進一步加碼全球黃油市場 威士蘭乳業收購新西蘭乳企Canary Foods
- 國際能源署警告:歐洲在今年冬天將面臨“史無前例”的天然氣短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