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就是生產產品的能力。如果飽和了,生產出來的產品就會超過社會的需求。產能是指生產產品的能力,所以產能過剩不是產品過剩。
產能過剩是指企業在規劃期內參與生產的所有固定資產。在給定的組織技術條件下,能夠生產的產品和能夠加工的原材料的過剩超過市場標準,稱為產能過剩。
供大于求有兩種狀態,第一種是供給略大于需求,第二種是總供給異常超過總需求。“略大于”意味著不僅要滿足有效需求,還要滿足必要的庫存和防止意外事故的需要。這種盈余本身不是災難,而是利益。
產能是否過剩,不僅取決于產能和可能的總供給,還取決于需求。但是需求是一個變量,很難準確衡量。因此,要識別產能過剩,需要縱向比較產出的過度增長和快速增長,同時指出范圍、時間間隔和有效需求。同樣的產能,不同的質量,不同的檔次,對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對工業生產能力進行細分,確定生產能力過剩的地區和范圍。
那么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與兩種,分別是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兩種:直接原因是這幾年投資增長過快,房地產、鋼鐵等一些行業投資明顯過熱,導致產能擴張速度遠遠超過需求擴張速度,投資增長與消費增長嚴重失衡;根本原因則是由于經濟增長方式不合理。
傳統的產能過剩一般是針對“生產性產業”的。因為產能被假設為固定資本和勞動力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一定組合形成的產出能力,最低生產成本的供給和實際供給之間的差異與產業固定資本的投資程度密切相關。因此,固定資本的強度越高,產能過剩的威脅越大。對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產能過剩的影響要小得多,這也是為什么人們認為固定資本投入大的行業容易出現產能過剩的原因。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