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
朔州市位于山西省的北部,東經111°53′—113°34′,北緯39°5′—40°17′,地處大同盆地西南端,南臨忻州市,北接大同市,西北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西寬約145千米,南北長約為133千米,位于黃土高原,夾內外長城之間,處晉陜蒙三省交界地帶,南至太原市200千米,北距大同市129千米,呼和浩特市230千米,東到北京市502千米,總面積1.06萬平方千米。
朔州市整體是黃土覆蓋的山地形高原,自然條件復雜多樣,過渡性質明顯。地貌輪廓總體上是北、西、南三面環山,山勢較高,中間是桑乾河域沖積平原,相對較低,呈倒“V”字結構。全市地貌劃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個單元。
朔州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根據山西氣候區劃方案,屬晉北溫帶寒冷半干旱氣候區。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春季雨雪少,風沙大,蒸發量大,經常出現干旱天氣;夏季雨量集中,間有大雨、暴雨、冰雹等;秋季雨水少,早晚涼爽,中午炎熱;冬季風多雪少,氣候寒冷。朔州境內氣溫水平分布的規律是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氣溫一般為3.6℃至7.3℃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14.9℃至-9.4℃。全年日照時數為2600小時至3100小時,年日照率為63%至65%。
朔州市河流分屬海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兒女山、黃土坡、虎頭山、黑駝山、兩狼山為界,以西為黃河流域,以東為海河流域。黃河水系分布于境內北部和西北部地區,主要有滄頭河及其支流關河、湯溪河、紅河、干河、偏關河等6條河流。
朔州市有什么地域文化?
壘旺火
壘旺火是朔州的傳統春節習俗。在民間,點旺火有紅紅火火、旺氣沖天的寓意。朔州地區每逢春節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老鄉們叫它旺火,以圖吉利,祝賀新年興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貼上大紅字條,上寫“旺氣沖天”等字。
騾馱轎
“騾馱轎”的花轎裝飾其圖案皆具有喜慶吉祥和成雙成對的意思,如雙鳳凰、雙蝴蝶、雙蝙蝠上下盤旋,兩兩相對組成,含有夫妻之間和和美美、相親相愛之意;也有雙魚和雙兔等,俗稱“滑魚急兔”。
秧歌戲
朔州秧歌戲是融舞蹈、戲曲、武術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民間藝術形式,早期在廣場、街頭表演。其中以舞蹈為主的秧歌戲稱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節慶和祝壽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戲為主的秧歌戲稱為“大秧歌”,劇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間故事為主。
走西口
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殺虎口。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里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