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嵇波,主任醫師,教授,東城中醫醫院針灸科特聘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王永炎院士博士后,國醫大師孫申田教授研究生。曾留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首任北京中醫藥大學美國中醫中心主任,北京航天中心醫院神經內科臨床醫生。擅長治療重度失眠、焦慮抑郁、帶狀皰疹及重度后遺神經痛、更年期綜合征等。
半小時,是判斷是否存在睡眠問題的“分水嶺”。一般來講,人們正常的入睡時間在半小時左右,中途起夜后在半小時內睡著也屬正常。“超過半小時,入睡困難的情況持續發生,就應該考慮是否存在失眠問題。如果整夜睡不著,那就屬于重度失眠,需要醫生介入治療。”嵇波說,思慮過度、急躁易怒、久病傷陰……都有可能是失眠引起的。
(資料圖片)
嵇波在臨床治療重度失眠、焦慮抑郁領域深耕30余年,發現失眠并不是孤立的一種疾病,它的發病往往伴隨著其他病癥,例如消化系統疾病。“長期失眠的患者往往腸胃都不太好,患者常因為消化不良會引起胃脹、反酸、噯氣等癥狀,腸胃不舒服,進而導致入睡更困難。”嵇波說。此外,因各類疾病導致的不適和疼痛、精神緊張、壓力過度、思慮過重等,都是失眠的主要誘因。
根據經驗,嵇波將失眠患者分為肝火上擾,肝腎陰虛、痰熱內擾、心脾兩虛、陰虛火旺等證型,她擅長運用傳統中藥經方結合獨創的“寧心益智穩心針法”,綜合治療失眠。
四神沖穴、安神穴、內關穴、神門穴和三陰交穴等常做針灸主穴,達到疏肝、健脾、補腎、安神的作用。配穴的選擇則需辨證——痰濕體質的患者,針刺中脘穴和豐隆穴;腎虛的患者,針刺太溪穴和腎腧穴效果明顯;脾虛者,可以選擇足三里穴、天樞穴或大橫穴,解決消化不良;合谷穴、太沖穴、行間穴則有疏肝理氣、清肝火之效,常為肝陽上亢患者的治療所用。嵇波補充:“針灸手法也有講究,取穴要準、行針強度要依據患者體質選擇適合的刺激量,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治療同樣需要辨證施治。嵇波常用茯神、珍珠母、生磁石、酸棗仁、首烏藤等藥材,根據患者不同體質選用。“平日里容易著急,脾氣大,這是肝火上擾的表現,使用天麻、鉤藤、石決明、牛膝、黃芩、梔子等,幫助患者平息肝風、清熱活血,調理肝腎。”嵇波說,對于有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如有痰熱內擾,需要用溫膽湯加減,配合茯神、遠志等,祛痰寧心安神,還要調節腹脹、腹痛、便秘和腹瀉等癥狀。
嵇波認為,治療失眠,重在調治心神。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調整心情,切忌憂思過度,同時可以適量運動。針對“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說法,她提醒患者在飲食上注意,晚飯少吃不好消化的、刺激性食物,睡前兩三個小時宜空腹,喝牛奶也切忌在睡前一小時內喝。
(原標題:嵇波:胃不和則臥不安 失眠常伴消化病)
來源:北京晚報 實習記者 何蕊
流程編輯:U022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