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線療法為具備一定特色的傳統中醫療法,其最早在明朝出現,有創傷小、引流暢通、操作簡單、安全可靠的特點,不會影響患者的肛門功能。現階段,中醫掛線療法的運用范圍已逐步擴大到各類臨床肛腸疾病的治療中。
掛線療法作用機理
掛線療法在臨床中一般強調的是其切割作用,在組織切開的同時,底部組織生長,肌肉兩端粘連、固定,維持張力,避免肛門失禁。掛線療法有以下幾點作用:
(相關資料圖)
慢性勒割作用。一般通過線的彈性收縮作用代替傳統刀具,能夠對局部產生明顯壓迫,并出現壓迫性壞死,緩慢切開肌肉組織。
異物刺激效果。藥線及橡皮筋屬于異物,能夠對局部組織產生一定刺激,引發炎性反應,產生纖維化,使其中的括約肌斷端及周圍組織粘連及固定。
引流效果。在病灶深部產生固定導線,有理想的引流作用,使感染發生率降低。
標志作用。具備一定的標志作用,能夠將內外口清晰標注,并對于術中病灶進行及時處理,對術后創面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掛線療法的肛腸治療應用
掛線療法在肛腸疾病的治療中,常用于治療肛瘺等,能夠依據瘺管的長度、位置、復雜程度進行有效治療。
肛瘺切開掛線術。適用于距肛門3-5cm,有內、外口的低位肛瘺及某些肛管直腸環未纖維化的高位肛瘺。方法是將探針自外口經瘺管探入,自內口穿出,于探針一端系橡皮筋,在探針引導下將橡皮筋穿過瘺管,切開瘺管內、外口之間的皮膚和皮下組織,修剪外口瘢痕組織及兩側皮瓣以利于引流,拉緊橡皮筋并用絲線結扎。
低位切開高位掛線術。適用于肛瘺的主管道貫穿外括約肌深部和恥骨直腸肌以上的高位肛瘺,包括骨盆直腸間隙瘺和高位直腸后間隙瘺等。方法是高位肛瘺的管道在肛管直腸環以下的部分先予切開,直至齒線為止,搔刮和清除腐肉,并充分擴創,在肛管直腸環以上部分采用掛線法。此掛線方法同傳統的掛線法,最終將肛管直腸環勒斷。
低位切開高位虛掛引流術。適應證同上。此方法不同于上述方法的是對橡皮筋內組織不進行勒斷,僅用橡皮筋作引流和刺激作用,使肛瘺部分炎癥逐漸消退,肉芽逐漸生長,填滿瘺道間隙直至愈合,因此充分保護了肛腸環,保證了括約肌功能的完整。
直腸陰道瘺。根據肛瘺掛線療法的原理治療直腸陰道瘺,僅適用于低位直腸陰道瘺無肛門狹窄的病例。瘺管手術切除易復發,且愈合后的疤痕影響局部外觀。掛線療法手術操作小,愈合后疤痕小,外觀影響輕微。
療效評價
掛線療法能夠在肛周膿腫等疾病當中發揮重要作用。中醫掛線療法安全可靠、操作簡便,對于肛門括約肌整體功能影響較小,尤其對高位肛瘺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掛線療法中應用橡皮筋對組織肌肉結扎,治療過程中有較強疼痛感,掛線高的患者切口部位容易存在漏液及漏氣的癥狀,其整體治療方法仍需進一步完善。
文/萬崇鑫(眉山市人民醫院)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并保留"環球傳媒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