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基礎力量。近年來,我國技能人才發展成績顯著,職業教育專業目錄基本覆蓋國民經濟各領域,建設技工院校超過2500所,平均每年為生產服務一線輸送近百萬名技能人才。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技能人才總量已超2億,占就業人員總量26%以上,高技能人才超過6000萬,占技能人才比例約30%。創新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是加快推進制造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企業要發展,人是第一位的。當前,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企業技能人才隊伍素質提出新的要求,技能人才已成為推動企業創新、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撐。從“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從“北斗”組網到“蛟龍”深潛,每一項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的背后,“大國工匠”都是支持制造企業由大變強的厚實脊梁。放眼各行各業,技能人才隊伍的深厚潛力也在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等文件的出臺為產教融合、技能強企提供了有力政策牽引。本次發布的《意見》進一步從多方面支持企業加強技能人才培養。下一步,應堅持問題導向、系統觀念,瞄準我國技能人才長期數量不足,特別是高技能人才供給與產業轉型升級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等問題,扎實推進政策落地。
以實招硬招激發企業技能人才培養主體作用。企業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力軍。可以依托產業鏈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為主體,打造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鏈。實施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和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鼓勵企業培養高技能人才。例如,在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正在如火如荼開展,該計劃以“產才教融合、政企社協同、育選用貫通”的方式,培養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一批敢于創新、刻苦鉆研的能工巧匠涌現了出來。
以創新舉措支持企業技能人才人崗相適。當前,數字化浪潮加速演進,應支持企業圍繞“智能+技能”“數字+技能”,培養適應產業變革的復合型技能人才。鼓勵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的項目化培訓模式,支持企業按需設立學徒崗位,對新招用職工、在崗職工和轉崗職工進行學徒培養,“以老帶新”樹典型、助成長。
以務實政策促進技能人才主動提升技能。技能成才,需要長期的積累和磨煉,這個過程既需要精神鼓舞,也需要物質激勵。企業要強化以技能為導向的激勵,可支持企業自主開展職業技能等級評價,指導企業將“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作為工資分配的重要參考,引導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實施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辦法。支持企業開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療養、節日慰問和出國(境)培訓交流等活動,增強企業技能人才榮譽感、獲得感、幸福感。
以制度保障推動技能強企走深走實。進一步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高效融合,應健全技能強企多元經費投入機制,強化資金保障;發掘各地企業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大力推廣實施;加強相關部門協調合作,放大政策協同效應。結合實際將企業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納入地方人才引進目錄和城市直接落戶范圍,按規定落實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等政策,推動技能強企各項政策落到實處。
時代呼喚技能報國。期待全社會積極行動起來,把技能強企謄刻在千行百業,讓技能人才多起來,中國企業強起來。
關鍵詞:
凡注有"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或電頭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稿件,均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并保留"環球傳媒網 - 環球資訊網 - 環球生活門戶"的電頭。
- 激發千行百業走技能報國之路2025-01-27
- 2024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揭曉2025-01-27
- 我國5G電話月戶均流量達19個GB2025-01-27
- 八省市數字產業規模超過萬億級2025-01-27
- 八省市數字產業規模超過萬億級2025-01-27
- 全國“5G+工業互聯網”建設項目數超1.7萬個2025-01-27
- 南果北種 讓南方水果在山東冬天里找到了“2025-01-27
- 銀耳湯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幾天?煮熟的銀耳2025-01-26
- 躑躅不前怎么讀什么意思?躊躇躑躅怎么讀區2025-01-26
- 自制雪花酥可以放多長時間?雪花酥做好放多2025-01-26
-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下一句是什么?風聲2025-01-26
- 雞爪怎么鹵既入味又有勁道?雞爪可以搭配什2025-01-26
- 促進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2025-01-26
- 人形機器人如何跑好產業“馬拉松”?2025-01-26
- 智能時代 合作才能應對挑戰2025-01-26
- 智能時代 合作才能應對挑戰2025-01-26
- 低空經濟如何“飛”得更好更遠2025-01-26
- 發揮智慧大數據優勢 讓大城市治理更“智慧2025-01-26
- 中美網友熱絡交流說明了什么?2025-01-26
- 2024年中國和世界“雙十大”科技新聞揭曉2025-01-26
- 2024年中國和世界“雙十大”科技新聞揭曉2025-01-26
- 我國已有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2025-01-26
- 多重利好因素共振 消費電子產業鏈有望加速2025-01-26
- 大模型“獨角獸”亟須差異化應對價格沖擊2025-01-26
- 880萬架 算力產業量質齊升2025-01-26
- 知識產權領域2024交出“高分答卷”2025-01-26
- 中外團隊“聽”到遙遠太空合聲波2025-01-26
- “文化+科技”助推假日經濟持續繁榮2025-01-26
- “文化+科技”助推假日經濟持續繁榮2025-01-26
- 我國成功發射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十四號2025-01-26